李健《寂寞星空·见歌》——星空之外忧李健

标签:
寂寞星空·见歌民谣原作左小祖咒李健台湾翻唱齐秦王菲万晓利娱乐 |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
专辑:寂寞星空·见歌
艺人:李健
厂牌:天狼唱片
时间:2008/10/23
评分:★★★☆
翻唱,不就是唱别人的歌吗?这么说倒也没错,但实际上,在流行音乐的大世界里,翻唱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故事性,完全可以让它单独享用如摇滚、爵士这些定义一样的小世界。
一般而言,翻唱可以根据改编力度的大小分为照搬、改良和颠覆三种。前者或者是由于原编曲太深入人心,或者就是翻唱者根本就没有将翻唱当成是艺术,所以一般都不会对原唱者造成丝毫的震荡;中者则是在维持原唱旋律的韵味之余,人工的将一些爵士、布鲁斯的编曲概念套用在原曲之上而已,有时候它会多一把吉它,有时候它会少一架钢琴,有时候它又会多一只口琴或一把二胡,这种形式有时会以文艺的方式骗取感性人士的格调情感,美其名曰新意——境,实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自欺欺人而已;最双刃的还是后者,其中在华语乐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王菲那张全翻唱邓丽君作品的《菲靡靡之音》大碟,以及北京摇滚群星纪念邓丽君逝世而推出的《告别的摇滚》中的部分作品,典型如郑钧Grunge版本的《甜蜜蜜》,这种翻唱在外表上是用编曲技术和声乐技术的极度反差,让人彻底忘了原作的峥嵘,实际上却是翻唱者在汲取原作自我理解的精华后,用自己的本色或擅长对其进行的艺术再造(而非加工)。后期如陶喆用R&B翻唱的一些台湾老歌谣,也属于这个范畴,它们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让聆听翻唱这一代的歌迷会造成翻唱即原唱的印象,甚至有朝一日原唱现身,他们还会觉得这玩艺儿的前世怎么这么老土的错觉。
当然,翻唱情况的复杂性却远远不是这三种形式所能涵盖的。亦随时随地有那么一些歌手可以同时游刃于这三者之间。因为在流行乐坛确实有这么一些歌手,其个人的风格已经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纯青到无论用任何手法翻唱任何歌曲,都会打上其鲜明的个人印迹,不会因为原作与自我风格的差异而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屈从于原作影响力的淫威。李健恐怕就是其中一个。
经过《似水流年》、《为你而来》和《想念你》三张个人专辑的塑造,李健已经形成了自己单一却十分明确、稳定、甚至是亘古不变的个人风格。那种幽静的清新民谣,甚至要比他曾经参加的组合“水木年华”,更有资格代言水木清华那种理想主义的书卷气息。以流行音乐、甚至民谣的标准而言,李健的声线都是非常干净的,非常接近Art Garfunkel的那种飘逸。世俗常以天簌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类似李健的声线,但李健的飘逸却又不同于Enya那种技术流的飘逸,几乎像顶级钢琴的音色那样完美无缺,他的声线还是具有民谣音乐之于民的那部份的人情味在。这种人情味体现在歌声里,就是在遥不可及的飘逸中,又带点尘世的烟火气息,因此李健这种折中的发烧声线,又时候就会听来更温和、更舒适。
由于有了个人风格的支持,即使是这张翻唱专辑,也没有任何理由出人意料,而只能是尽在情理了。歌曲的选择范围从郑绪岚、李谷一这样的通俗歌曲时代歌手的作品,到校园民谣时期的郁冬、文艺民谣的万晓利、地铁歌手的黄山、摇滚唱作人郑钧和汪峰,以及台湾唱作歌手齐秦与华语天后王菲的作品,范围虽大,但抛开原唱者的时代和风格标签,却都是一些旋律纯美又流畅通的作品,在共性上与李健的原唱其实相差无几。
在演绎方面,翻唱齐秦的《遥远的天空底下》毫无疑问和原作最为接近,甚至在音色上,也与当年正从民歌手到音乐人过渡的齐秦有着以假乱真的效果;《露天电影院》和郁冬的原唱相比,李健没有作者那样的戏中人感,而是像隔着记忆抒情的诗人,把玩着这份似乎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记忆;《矜持》少了王菲那种神经质少女的纠结,多了一种浪漫诗人的书生气,温柔中有柔弱、柔弱中有执着;《陀螺》反而比万晓利更像是李健的原作,声线的好坏虽然不是评判民谣好坏的标准,但万晓利在第二张专辑里用不文艺的嗓音唱文艺的声音,确实在很多时候会显得突兀和冲突,而李健这种化粗线条为精质的旋律提炼能力,倒是不禁让人设想如果是他翻唱左小祖咒的作品,会否让人也会同时体会到左小祖咒实际上旋律很敏感、很感性的那一面;郑钧的《溺爱》和那英的《梦一场》都翻唱得很流行——袁惟仁那样的民谣流行;汪峰的《窗台》和《遥远的天空底下》有点类似,都带着些许原唱的影子,不同的是这首歌更多的是将汪峰和李健两种声线分别在主歌和副歌之间切换;《大海啊,故乡》和《绒花》的旋律走向,反而最适合李健发挥,或许这正是学院音乐人的共通之处,即使是纯静的民谣旋律都会渲染上华美的因子,就像当年李泰祥与齐豫的合作正是如此。
和许多为翻唱而翻唱、为愉悦他人而愉悦他人还假装愉悦了自己的发烧翻唱不一样,《寂寞星空·见歌》虽然只是一张翻唱专辑,却还能在不经意间泄露出一些李健的秘密,那就是他之所以形成如今风格的音乐养分来源。因此整张专辑听起来,也更像是他音乐回忆的一部分,也更容易将它和李健之前的音乐打成一片,不分彼此。
其实从李健对于风格的坚持来看,他与现在许巍的音乐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都比较随和、宁静,也都相对讲究单一化。但为何许巍就总是会给人一种一首歌做一张专辑的感觉?除了许巍在创作上时间度与空间度不如李健那么自由、自如之外,事实上媒体的放大因素同样起着一定心理上的作用。在这种放大作用下,不仅会影响到歌迷对歌者的判断,甚至也会让歌者本人在创作上迷乱、直至迷失本性。除了许巍之外,之前被称为梨膏糖歌手的郑智化就是如此被放大放死的。周杰伦?这就不提了吧。
这么说的原因,其实也代表着一种隐忧,从目前看起来,李健可以说是在流行和文艺的兼具度上,最有可能继承许巍的内地音乐人,但这种继承真的很可怕,即算歌者本人的无心于此,但群众的力量是可怕的,一旦将李健也搬上许巍今时今日的位置,他音乐的单一性显然会成为一种把柄一种缺陷被攻击。而原来,李健的音乐的空灵和飘逸,实际上也是建立在一种对比的基础上,比如与现如今空洞、贫乏又浮躁的作品相比,李健的作品就会因为纯净而让人向往,但如果这份纯净缺少时间和空间的支持,不断地被反复放大,也就很容易成为下一个向曾经的独立音乐群体那样的受害者。
所以,在李健尚未变成许巍前,我们就先不要传播他的纯净、纯美之类的种种的好吧!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有这样一些歌手存在,他只能独属于一小搓偶然相遇、偶然痴迷的歌迷,然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间自私的列为心水……
文/爱地人
2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