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打绿《陪我歌唱Live》——苏打绿成了苏打红

(2008-06-10 20:01:44)
标签:

红蚂蚁

青峰

陪我歌唱live

苏打绿

乐评

爱地人

娱乐

分类: 乐以载道——音乐的、耳朵的

苏打绿《陪我歌唱Live》——苏打绿成了苏打红

 

专辑:陪我歌唱Live

艺人:苏打绿

厂牌:林暐哲

时间:2008/05/02

评分★★★☆

 

复古无疑是目前全球流行乐坛非常时髦的一种手段,但实际上,越是喊得路人皆知的复古音乐,实际上就越可能是一种纯商业的操作手法,因为这其中很多其实就只是扒了前辈的几个范儿,以外在的东西来充数内在的底蕴。事实上,只要你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你就会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复古其实并不是新鲜的玩艺儿,它甚至是流行乐坛的一种常态和规律,它的特征并不是通过XX第二或小XX的方式显现,也并不是通过音乐细节的相同或相似来表现,而更多的是以内在气质达到某种共同点的方式来实现,虽然有时候他们在外在可能南辕背辙。这种近似于宿命般的轮回,其实也说明了无论每一个时代的潮流如何变化、发型如何变化、咬字如何变化、性取向如何变化,事实上在音乐的审美性上,不同时代的人都是相对比较统一的,虽然可能这种统一有时候会有波浪似的形状产生一定的偏差,但实际上绝不会相差太远,而同时也正是这种偏差,造成了流行乐坛不断的复古和轮回。比如1987年出了一个王杰,15年之后就出了一个同样很苦的阿杜;比如1985年台湾乐坛一支名叫“红蚂蚁”的乐队推出了首张同名专辑,而20年后,则又有一支名为“苏打绿”的乐团推出了他们的首张同名专辑,而他们之间的音乐同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

也许有人会将罗纮武和青峰的声线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之后,就会作出“红蚂蚁”与“苏打绿”根本毫无相似性的武断,那么请参考本文第一段厄长的铺垫。事实上,“苏打绿”赖以出名的除了主唱青峰的中性声线外,最关键的还是他们音乐中清新、质朴,甚至带着些许学生味道的青涩民谣气质,而这一点恰恰也是“红蚂蚁”出道之初以及得以传世的特质。同样,两者的出现背景虽然相隔二十年,但也有许多相似的影子,“红蚂蚁”推出首张专辑前,虽然已经有了哲理的罗大佑、高亢的苏芮、不食人间烟火的齐豫和东西气质兼而有之的潘越云,但他们要么太优雅、要么太世故、要么太深沉、要么太浪漫,总之就是都不适合想要追求点文艺气质,但又是不要那么太复杂,最好是那种以比较艺术和个性的手法,来歌唱一些青涩青春、爱情和小生活的音乐,而“红蚂蚁”就这样实现了历史使命,并创造了《爱情酿的酒》这么一曲旷世的经典。同样,“苏打绿“的出现亦是如此,一边是工业和花哨的无聊歌曲,一边是过于小众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种种真独立、伪独立,而“苏打绿”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且受到如此众多歌迷的爱戴,就是和他们音乐中简单却有追求的气质有关,而这是曾经的“红蚂蚁”的特色,也是稍早或同时的陈绮贞、曹方等人的特色。

与“红蚂蚁”流星式的前台发展经历不同,当代的商业操作显然是无法放过“苏打绿”这棵摇钱树了,于是自然也有了这么一张现场专辑,一张原本只属于主流、当红、一线歌手才有机会进驻的台北小巨蛋现场专辑。不过,请各位“苏打绿”死党见怪莫怪,在这张现场专辑第一首曲目《小宇宙》响起时,我却有一种和聆听陈绮贞《花的姿态演唱会》一样不好的感觉,那就是现场那种近乎海啸般的呐喊助威声,真的是完全破坏了“苏打绿”原本清新、细腻和恣意的气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整支乐团在这个现场中近乎于旷野中嘶吼那种使不上劲的感觉。也因此,《小宇宙》里的回声被放大到了极致,而回声越飘渺,青峰的声线以及整个乐队的声音,也就越“飘逸”,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歌曲意境想要表达的个人生活之小,与近万人的现场之大完全对不上号,音乐的表现力自然就大大下降了。

而在一张现场专辑最重要的互动部分,“苏打绿”却做得相当的大气和洒脱,而且由于这种大气还是建立在与他们音乐息息相关的可爱基础上,也就更让人觉得非常的独立和个性。这其中,除了亮点的《相对论IV》之外,改编《漂浮》的歌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用来介绍乐队的方式更是别出心裁,可爱中还带点调皮,也算是拉近了许多台上和台下的关系。

在另一个现场的保留节目——翻唱环节中,Radiohead的《Creep》和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都没有出彩之处,前者前半部分的钢琴背景显得非常散漫,体现不出原作张驰有度的情绪变化,更像是排练室的一次即兴;后者在万人这个场合,也处理得过于朴素了一点,添加的提琴效果同样由于音色的单薄而无法达到立体的层次效果,最终的亮点依然只能集中在青峰中性的声线特色上去。

听完整张专辑,最大的感触就是“苏打绿”的音乐根本不适合万人的现场,或者说他们没有将他们的音乐升级成符合万人现场的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也只有是现场音响师通过增大回声和延时,以及单纯放大乐器音量的效果来解决问题,这也让原本于小处体现精致细节的“苏打绿”音乐,在空洞的音量面前变得非常平面,整个现场几乎无法靠乐队部分来与主唱搭建一个立体的平台,而只能通过青峰的辨识度来撑起现场。这么说并不是对“苏打绿”的大红有嫉妒,而其实只是想说明,音乐和人是一样有性格的,有的人天性低调,有的音乐也天生平和与宁静,当那种适合宁静和小范围内可爱、调皮和撒野的音乐突然被暴露在万众瞩目之下时,那种可爱与调皮要么会变得戏剧化,要么会变得拘谨,总之就是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这一次“苏打绿”现场的最大失望正是在此。但愿,他们不会将这种万人现场带来的热闹写进下一张专辑,如果这样的话,“苏打绿”或许就只能改名成为“苏打红”了。

 

/爱地人

16/05/08

aidiren@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