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
艺人:陈慧娴
厂牌:宝丽金
时间:1989/07
评分:★★★★☆
1989年的香港乐坛,迷漫着一种告别的气氛,男有张国荣、女有陈慧娴,一先一后均表达了自己义无反顾激流勇退的决心,并将这种决心付诸行动、付诸唱片、付诸演唱会,付诸所有的歌迷和媒体。如果时光仅到1989年为止就不再继续流动,那么样的告别大戏甚至足以叫香港史书的编撰者写入历史,但事后双方当事者不约而同的反悔,却很无奈地将当年这出离别曲演绎成了一次“逗你玩”。当然,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思维去理解,张国荣和陈慧娴的回归毕竟是满足了歌迷强烈要求偶像复出的愿望,同时也用第二春里的热卖唱片为香港乐坛的繁荣、香港唱片市场的稳定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做为当时香港乐坛中生代的陈慧娴尽管选择了和巨星张国荣同一年告别歌坛,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场告别大戏中,他的戏份却丝毫不比师兄前辈逊色,“最后一张”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不仅大卖七白金的惊人数字,就连当年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也是连占两位,而这两项成绩也正是陈慧娴截止目前为止闯荡歌坛所创下的最好成绩。这一方面说明了香港人的重感情,总是会不遗余力的把掌声献给行将告别的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香港唱片制作人操作概念上的手段成熟。要知道在那一年整个港岛、九龙可是到处贴满了这张专辑的海报,“逼”得全香港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唱歌的姑娘即将告别歌坛去美国“天天向上”,当然,让平均不到二十个香港人就掏腰包的原因还在于,陈慧娴典雅、淡然的歌曲可能更适合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歌迷,尤其是处身“谭张事变”之外的歌迷,更可以用一种纯粹的心态去体会这告别时忧伤的点滴,再加上这张唱片制作上的到位和讨巧,就更让这张专辑以尽可能多的幅射力去影响唱片市场了,甚至它还通过引进版的方式在几个月后被广州唱片公司输入国内,而将陈慧娴的“退位诏书”传到了大陆地区。
还是要拿出哥哥来垫个背,陈慧娴的《永远是你的朋友》与张国荣“最后一张”专辑《Final
Encounter》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即它们同是以告别为概念的唱片,而且把这个意思用不同的修辞方式直接当成了唱片标题,而这在当时几乎以唱片内一首主打歌作唱片名的香港乐坛,也算得上是难得的“异类”。不过,与《Final
Encounter》用《风再起时》和《未来之歌》这一前一后的歌曲来点告别之主题有所不同的是,陈慧娴《永远是你的朋友》专辑的告别准备显然要更充分一些。有关欲走还留、依依不舍这样的意思几乎贯穿了专辑中的大部分作品:“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飘于远方我路上”(《千千阙歌》)、“黎明将至彼此再爱一次”(《最后的缠绵》)、“让浪漫默默淡然逝去”(《虚假浪漫》)、“原谅我今宵告别了”(《夜机》)、“暂别念着旧日一些旧名字”(《Dancing
Boy》)、“喜欢的歌,昨天都已唱过太多”(《披星独行》)、“寻爱者,故梦再编写,只怕天更夜”(《冰点》),还有“路在何方,如何走?如何碰?”(《应该不应该》)这些或感叹或伤怀或寄语或期望的文字,都在随时随地把持着这张专辑最终不会偏离告别主题的轨道。
有关专辑音乐原创性的缺陷问题,此处不再做深入讨论,毕竟在1989年的香港乐坛要找出一张非唱作人的百分百原创唱片,那几乎就比找到一个外星人更困难。本张唱片十一首作品中有六首作品来自重新填词,好在香港制作人一贯的约歌和选歌风格统一性的把握能力还是较强的,因此台湾的周治平、香港的伦永亮、日本的玉置浩二也都能在专辑里相安无事,并共同为陈慧娴的告别添上一道感伤的氛围。陈慧娴的演绎风格也在这张专辑里得到了转型后的确立,即将《故事的感觉》、《陈慧娴》、《变变变》那种“傻女”情怀,彻底演变成了一种略带哀伤的知性女路线,因此在《永远是你的朋友》这张唱片里,最成功的几首作品也都出自这种曲风的作品,如《夜机》、《冰点》、《应该不应该》及《千千阙歌》,其中玉置浩二的作品里,陈慧娴已经显露出一种文艺侠女才有的仙风道骨里的忧伤,而《千千阙歌》里欲走还留的立体情感把握,也让她的这个翻唱版本比张国荣与梅姑的演绎都要成功得多,因为后两者过多的积殿反而把世事沧桑唱得太浓绸,而不像陈慧娴的歌声那样将拥有和推动的比重调得刚刚好。有意思的是,梅艳芳翻唱的《夕阳之歌》最终和《千千阙歌》一起入选了1989年度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而两首相同曲调的歌曲能够同时入围,也是这个奖项历史上难得的一次。
在同样的食言后,陈慧娴和张国荣居然还是在复出后再度取得了歌坛生涯的第二高峰,也为无数心痒痒想复出的老将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而和张国荣脱胎换骨用更艺术、更个人化的音乐重生有所不同的是,陈慧娴复出后的《飘雪》、《红茶馆》等歌曲的曲风却基本属于《永远是你的朋友》这张专辑的继承,这也说明了这张专辑在陈大小姐心目中的份量。
文/爱地人
10/07/06
aidiren@126.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