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兵”的“金”为何物?
古人打仗“击鼓而进,鸣金而退”,鼓是大家常见的大型乐器,那所谓的“金”又是什么呢?这里所谓的“金”是錞于,一种青铜乐器。
錞于,又称錞釪、錞。是我国古代铜制打击乐器。现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国语?吴语》:“鼓丁宁、錞于、振铎”。《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淮南子?兵略训》:“两军相当,鼓錞相望”。多用于战阵。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多次发现錞于。现在,錞于出土地已遍及湘、鄂、川、黔、滇、陕、皖、赣、粤、桂、鲁等十一个省、区。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椭圆筒形,肩围大而腰围小。无钮,或为光素无饰的环钮、桥钮,或作虎形、马形、龙形凤形钮。以虎钮錞于最为多见。
关于錞于的奏法,历代记载纷纭不一。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约当西汉时期)出土的铜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演奏图象。
青铜錞于作为古代军中打击乐器,迄今所见的近百件,绝大多数属于战国中期以后,早于这一时期的錞于寥寥无几。山东是錞于的发源地,其创造者应为东夷族,刘家店子春秋墓葬中出土錞于共两件,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于。錞于的传播路线是自东往西、由北而南,它起源于山东半岛,后来从黄河流域传播到长江流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频繁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作为军乐器的于的广泛传播。2000年洛庄汉墓出土的这件錞于,高44厘米,口长24.5厘米,口宽20.6厘米,造型规整。其正面装饰了一只苍鹰,笔划连环,系一笔画成,线条流畅,形体硕大精美,鹰做展翅欲飞状,生动形象,可谓同类器中的精品。有的考古专家认为古人相信鸟是代表人与天相通的使者。而刻在錞于上的苍鹰难道是墓主人想通过它与宇宙沟通,果然如此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