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教育品格(我的蔡塘日记之二)
(2014-02-25 23:56: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说 |
2014年2月25日
今天上午,我在听了九(二)班语文、九(三)班语文、八(二)班数学、七(三)班语文共四节课,下午还参与了蔡塘学校的语文教研组活动。
在这么多教室里听了课,我们几个都有一个发现,该校的教室布置非常满,但有两个体现:一是学生的自主性;二是教育的针对性。
有一间教室,四面的墙上,安排着八大内容的栏目:智慧屋、青春舞台、班级书橱、班级公约、学生毛笔书法、班级奖状、科普角、小组合作学习统计表。青春舞台里张贴了一些学生最展示或留恋的生活剪影、书橱里是满满的名著或其它学生读物、科普角内容似乎是每换一期就换一个主题、小组合作学习成绩统计表按周次对优胜小组贴上红旗或星星……最精细的是智慧屋——左右两边是激励语“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下部也是激励语“成功的花朵由泪水和汗水浇灌而成”;上部是“X班是我家,我们爱护她”;中间左侧是“学习园地”,张贴着学生作业;中间右边是“放飞梦想”,张贴着学生的个人座右铭。
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目光无论接触到教室的哪个角落,哪个角落都会给学生带去正面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有了一个很惊奇的发现,学校里每时每刻都见不到一张纸屑。我特意观察了一个班,他们上课时使用了小组展示小黑板,每个组都在小黑板上写了满满的讨论内容,但是,下课时,地上却一根粉笔头都没有。我们老师有时都会不小心将粉笔头掉在地上,但学生不会!
数学课上,我听到老师说:“下面请第三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演示。”我以为第三组的成员会推推让让一番,但是,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只要老师叫到某个组,某个组就会迅速地有人站出来接受任务,根本不用推让。这就是习惯啊,这就是默契啊,这就是合作啊。
参加了语文集备活动,我对蔡塘学校语文老师的年轻和活力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这些姑娘老师可能还不是有非常老道的教研经验,但她们的上进心、她们的凝聚力、她们的合作精神,令我感动。尤其是在给我们安排明天的听课班级时,她们没有任何推辞和不情愿,而是笑而接受。我感谢她们!
老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的藏在细处的习惯,不正是师表的结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