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潜、深、悟、新 ——参加福建省推进阅读研训会五得
(2014-01-09 16:23:53)
标签:
强国多形式教师阅读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说 |
博、潜、深、悟、新
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载体,读书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手段。因此,历朝历代,只要不是完全昏庸无知,都会强调读书学习。做为专业传播人类文化成果和教化年轻一代读书学习的教师,更应该重视读书、懂得读书方法,并且学有所成,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这次,参加了福建省推进学生课内外阅读研训班,我对读书的理解更深入、更多元了。
一、博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众山”,就是“博”。读书没有“博”,而是羊肠小道,是绝不了顶的。“博”是数量优势。老师要培养学生,学生的成长不是单一片面的,所以老师要多读书,从数量上给自己鼓劲。福建师大博导潘新和老师引用胡适的话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本。“博”是跨领域。 “当老师的,虽然大都只是教学生一个科目,但学生的成长却需要综合,所以老师不能只是懂得一些学科知识。这一点,省教育学院特级教师肖晓阳老师就给我们很好的示范,他从诗词对联到书法写生,从武术到赏石,从折纸到口技,从笛子到二胡,从根艺到盆景……几平样样通晓,样样在行。其读书之博,可谓非同一般。
博读的作用,就是融会贯通,启迪智慧。我们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创造力越来越差了吗?博读吧!
二、潜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读书读到所有的鸟声和人声都没有时,就是潜心而读了。可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校,连读书活动都搞造型,布置一下校园环境,在墙上画几本名著图样或挂几块《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就说是“书香校园”了。浮躁与功利,已经侵蚀了大多数读书人和教书人的心,当然也影响了祖国的下一代。《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主编邹开煌老师强调说:“中国要实现三大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学习型社会是人力资源强国条件。”国家如此宏大的目标,却要从学习开始,从读书开始,从你开始,从我开始。
潜下心来读点书,功名利禄是浮云。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读书当成一种标榜,我们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也充实这个社会!
三、深读。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读书如果能读到自我陶醉,自我心得,确实也不需要别人知道“荔枝是怎么来的”了。那种隐然于心的读书之窃乐,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享受啊!福建师大博导潘新和老师说:“深,不是细。细读,有可能是浅,有可能是错,所以应该说文本深读。”的确,细读,是平面上的,重点,重数量;深读,则是多方位,全视角,是透彻。这一点很有启示意义,不仅对我们自己读书,在指导学生上也是很有意义的。省初等数学研究会特级教师王钦敏老师的数学思想那么丰富和独特,并归纳出“万物皆数”的道理,就是他深读了如此众多数学经典书籍的结果。
深读的前一个步骤,应该是细读,细读到更高的层次,就是深读。只有深读,才能产生研究,产生学问,产生精华,产生充满智慧的成果!
四、悟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能给人不同的收获和涵养。最重要的,像省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吴修银老师所说,能“厚实青春的生命”。怎么“厚实”呢?石修银老师认为,就是要懂得“悟”,“为感悟而读”。这是读书的目的问题。为了获得知识吗?要悟。为了获得情趣吗?要悟。为了获得智慧操守吗?要悟。生命的厚实,可能更多是从生命历程中来,但青少年学子,生命历程短暂,就要借助悟读了。
悟读使生命有了分量,正如师大附中李华老师所说,“我从阅读中获得教育教学的勇气”。这,就是悟读的力量!
五、新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新的时代里,知识信息大爆炸,生活节奏却越来越快,我们要把书读通、读透、读出镜子一样的光亮,就要多渠道、多形式,尤其是采用更多的现代手段来阅读,让各种天光和云影都为我们的读书服务。就目前的情况下,主要是不同与传统纸质阅读的电子阅读和网络阅读。其主要新阅读工具有电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电子阅读是存储在电子阅读工具里面的文档,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网络阅读也是这些内容,但网络阅读是即时调取的,而且可以实现多层面的即时互动等。江夏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詹仁锋老师说:“现在是第三次信息载体革命的时代。”的确,没有这些新的阅读工具和手段,忙碌而又不怎么读书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将更加贫乏和枯燥。
新读的理解还可以是其它方面,目标新、知识新、方法新……愿我们插上新读的翅膀,以崭新的姿式,翱翔在阅读的辽阔天空!
省教育工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嘉老师说:“塑造一个学生要确立他的人生目标;塑造一位老师要确立他的价值精神;塑造一所学校要确立它的文化品格。”是的,骏马奔驰不是因为鞭子,而是因为骑手的心灵。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潜下心来,以实际行动,运用与时俱进的手段,领着我们的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特别深读几部有益的书籍,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厚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