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老师为什么冲突不断
急切的盼望大家的回复,请帮帮我。
1月18日(星期四),北京市教委要求学生填写一份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调查表,其中表头提到这属于学生的隐私,除了教委指定的工作人员,任何人不得看这份调查表。其中第一条是对班主任老师的提意见和建议的,我女儿填的是“希望:老师公平地对待学生”。第二条是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和要求,我女儿填的是“这份调查表应该直接交给学校,而不是班主任老师”。
接下来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故事。女儿的班主任元老师,从笔迹上辨认出这是我女儿写的,拿着这份表问孩子:“这是你写的吗?”孩子承认是她写的。老师把她叫出去问:“老师对你这么好,你这么好的学生,还这么评价老师?老师很不能理解。你说我不公平,春雷杯作文比赛,咱班就一个名额我都推荐了你,你还说我不公平?”女儿没有说话,老师又说:“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办?”女儿说:“那我给您改呗(这张表明确要求不得涂改)。”老师又给了孩子第二张表,并且告诉孩子,回到班级还要说这件事。
果然,元老师回到班级,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有一个女同学写老师不公平,我看后的感觉是一个字——寒。另外也一个同学写老师要注意休息,我看后的感觉一个字——暖。”
孩子手拿第二张表,当场哭了起来。有同学劝到:“哭什么呀,写点好话不就完了。”孩子边哭边在对班主任的意见栏里写下“无”字。下哭后,有一位老师看见孩子哭,就安慰孩子:“你去跟老师说是自己一时心急,没想好就写的。”孩子去老师办公室说了这番话。班主任说:“没事了。”到晚上回寝室前,孩子给我打电话,我听出有点不对劲,孩子说:“妈妈、我考试没考好。”我安慰了孩子。
第二天一早,我给班主任打电话,说孩子没考好,哭了,老师也没有跟我提起事因。晚上,孩子带回来一份给家长填的调查表,我感觉孩子欲言又止,就追问有什么事,孩子才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我,
我问孩子,为什么昨晚不告许我,孩子说老师叫她不要什么事都跟妈妈说,妈妈辛苦。
但是,我感觉心疼,愤怒。
以上是一位家长在我的博客上的留言(文句稍有修饰,意不变),不知大家有何感想。我读了之后,又一次感慨万千。
曾经有一位孩子读初中的北京家长,因为学校作业的死板和量的过大,与学校发生了矛盾。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学校应该给孩子多一点自主权,不能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剥夺了孩子的欢乐。而学校则认为,众口难调,孩子那么多,哪有办法照顾到单个学生的特殊需求?双方几乎都动了“真气”,所幸,在网友们的解劝之下,这位家长“忍”住了,没有彻底地和学校撕破脸,孩子现在读初三,但他仍然担心,“矛盾”已经产生了,以后学校能对孩子好吗?
可以说,这些与学校发生冲突的家长,观点也是正确的,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也很科学到位,相比之下,倒是我们这些天天高喊着一定要科学育人和以德育人的老师、教育从业者们总是在手忙脚乱地做着一些违心违理的事。也难怪一些有见识又不了解教育真相的家长们总要和学校老师“过不去”。
但是,是不是我们这些老师和教育从业者素质低,根本就不知道科学育人为何物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试想想,我们可大都是教育专业出来的啊,而且这些年来,各地的“继续教育”如火如荼,我们可大都是用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和相当大部分的工资收入用于“更新教育观念”的啊,怎么可能脑袋越洗越古板,越洗越老套呢?
那么,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我们明知故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科学而不顾。学生作业太多是不好,而且作业一多自己的工作量也会加大,但很多老师还要拼命地布置作业!学生写了对老师的意见就想方设法去“偷窥”、就去找学生“评理”是不好,而且会损害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损害上级此项调查工作积极意义,损害下一代对成人社会的信赖,但一些老师还是要去“偷窥”,还是要当众指责那敢于指出自己“缺点”的学生!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总要将这些违背“书上的理论”的教育进行到底?这当然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了,我们能让这种不正之风肆无忌惮的横行下去吗?当然不能!我们务必要把那双操纵着教育从业者进行违背科学的教育的幕后黑手找出来,让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它得到公众的唾弃和痛打。
那么,这双幕后黑手是什么呢?我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再来想想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些老师为什么违背着良心下狠心布置作业?我们为什么明知一两个学生有“不客观”的评价实际上并不能说明老师的实际情况,但还要给这个同学来个“下马威”?道理很简单,就是这些作业的布置太重要了,这个“下马威”太重要了。说得直白点,就是我们老师想借这些作业来“抢”时间,想借这个“下马威”来惩前毖后——你想想,我少布置点作业,学生就能轻松吗?我作业一少,其它科的作业就会增多,到时候考起试来,其它科成绩更好,我岂不是要挨批?你再想想,这次不给这些“不识相认死理”的学生一个“下马威”,今后还有类似的调查,如果今后这种提意见的学生越来越多,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啊!再说了,如果今后没有这种调查了,上级掌握的关于自己的唯一“材料”就是这些了,而这些“材料”上有自己的“污点”,被上级掌握了,岂不成了永恒的污点?
我说得没大错吧?同志们。我们大家确实有这样的心理吧?同志们。我的意思是我们老师有这样的心理其实是很自然的,很无奈的,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我们也会感觉我们的老师有些自私狭隘,有些不那么坦荡光明。是的,老师也是一个自然人,虽然外界给予了老师很多看上去很美的光环,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属性是无法彻底去除的。再说,老师的队伍这么庞大,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每个老师都成为孔圣人啊!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评价出了问题。假如我们不以死的考试分数来作为老师教学成果的唯一衡量标准,假如我们不过分依赖学生的只言片语来作为老师育人业绩的评判依据,假如我们能够有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并且行得通、可操作的办法来论证我们老师的工作实效,那么,一切的家校矛盾和师生冲突,都将随之化解。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
只是,在这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的老师和教育从业者还是要发扬“灵魂工程师”的美德,要在“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样一些寄托着人类无限理想的好词好句的感召下,克制自我,修炼自我,崇高自我,不惜牺牲自我,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该委屈时偶尔委屈一下自己,该牺牲自我利益时偶尔牺牲一下自已,用一种更加宽广的胸怀,来把我们手中这个“良心的事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