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校服”被统一成“区服”,由传统的运动服式样转化为偏日韩风格,这些能被学校、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吗?南京江宁区就正在尝试着给出答案。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高声为南京江宁区的做法叫好。也许,这个转变甚至关乎民族的未来。
现在的校服都是运动服,但运动服终归是属于运动方面的服装,它很难覆盖学生所有的活动场合。比如,我们常常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到烈士陵园凭吊,但我们的运动服根本不属于这个场合下的正装,现场所需要的氛围都被这“运动”二字所破坏。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因为运动装为主的校服在场合下带给学生的坏的影响,恰恰和人类的某些文化相违背。想起小时候,一到重大活动就穿上白上衣和蓝裤子,胶鞋也要涂成白色的,那是怎样的庄重?可现在,生活提高了,教育的认知力倒退了。
在日本,幼儿园时代的孩子就要频繁地更换服装。出门活动穿什么,在房间里穿什么,参加活动又要穿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让日本孩子从小就意识到一种文化,这就是尊重别人。反观国人则不同,到了夏天喜欢光着膀子上街,女士穿着睡衣夜行,这都是从小失去这种教育的结果。常常看到穿着运动款校服的学生,叼着烟头,很是颓废,也许,正是身上那两个“运动”二字所起到的暗示吧,因为,运动的狂野总和绅士风范小有距离。
我和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当老师的同学都有这样的回忆,当我们穿着当时还算流行时髦的运动服不小心见到学生家长时,家长们总是冒昧地问上一句:“您是教体育的吧?”但等我们真正开始意识到我们应穿着正装出现在课堂时,全中国的学生都开始穿起了运动装。还美其名曰,统一服饰,整齐划一,让有“爱美之心”的学生不再臭美。现在想来,有违人性啊。如同很多地区让中学女同学都剪短发,倒是让中国的女中学生更具阳刚美。
当然,穿运动服式的校服也有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方便。不过,当你看到学生刚从体育课上回来,大汗淋漓,满身泥污,还要坐在屋子里“子乎者也”或是高谈理想人生,再伴上些臭脚丫子的味道,妙绝!

(偏日乎,偏韩乎,偏英伦乎)
高声叫好,当然还要换个思路:运动时换穿运动装,回到教室穿学生服,哪有地方换啊?那就增加教育投入,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柜子,岂不是更好?穿学生装在教室里热怎么办?加大教育投入,给每个教室安装空调系统。没有钱怎么办?去工作,去创造!突然想起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的一个观点:20世纪最大的发明是什么?是冷气机(空调),这让新加坡人民可以不必冒着酷热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也别说什么哈韩哈日的,这和民族情绪无关,还有服装设计人士认为江宁区的学生装偏英伦风格。
最后说个囧事啊。校服的谐音是什么,孝服啊。3年前,班里来了个台湾学生,被我告知要穿“孝服”后,她的妈妈睁大了双眼,好久才明白过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