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涌留美预科宗旨

(2013-03-15 08:28:10)

薛涌留美预科宗旨


“薛涌留美预科”最大的特点就是长远规划。这不仅意味着留学前循序渐进的长期准备,而且还要把目光延伸到“留学后怎么办?”的问题上。留学只是一个手段。留学海归海待的模式,即花了父母上百万的血汗钱仅仅换得一个回国待业的结局,已经越来越普遍。我们在为学生规划时,则不仅要力保留学的成功,而且还要培养其一生成功的基本素质。许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这种基本素质,往往是在十五岁前后形成的。我们正是要在这一关键阶段介入孩子的成长。

留学(具体而言留美)的渠道越来越多。这和西方高等教育的现状有关。过去的大学是精英教育,上大学往往必须经过专门准备,为此孩子需要进入专门的学校。这种学校,在美国叫“大学准备学校”(Prep School),即俗称的贵族寄宿学校。在德国、荷兰、北欧等国,则叫“大学预科”(gymnasium):学生在初中时就早早分班,准备上大学的进这种“大学预科”,其他学生则就读于类似技工式的专科。 “薛涌留美预科”的目标,就是以“大学准备学校”或“大学预科”为范版,为留学的学子们提供一系列大学准备课程。

这里必须指出,如今留学未必要经过我们所提供的准备过程。原因是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蜕变成平民教育。至少在发达国家,几乎谁想上大学都能上。过去那种“大学预科”或 “准备学校”的理念已经淡化了。比如,美国的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大专,基本都是开放录取,即交学费后即注册。即使许多四年制的大学,往往也录取90%左右的申请者,很少需要什么竞争。

西方高等教育这种沧海桑田式的变化,也使留学变得相当容易。看看那些市面上风行的中介服务,绝大部分都是包录取的,保证你交钱就有结果。我在美国的大学读书、教书已经快二十年,当然明白其中的奥秘。美国大学有四千多所,质量参差不齐,财政状况各有所异。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中,许多低层次的大学难以维持,需要中国学生的学费。美国大学的学费,一般而言不过是个标价,即卖东西时的要价,而不是实际的“售价”。比如学费标价三万美元,美国学生申请,往往会得到不同数量的奖学金。大学要三万学费、给一万奖学金是很常见的事。这就如同买东西时的减价折扣。中国学生则往往按标价交学费,当然就成了大学的摇钱树。说留学容易,原因也在这里:有钱能使鬼推磨。人家要什么价你付什么款,对方当然求之不得。考试的分数低一点也不是障碍。英语不过关,到那里可以上补习班,为此又是一笔额外学费。英语补习班的老师,往往不是正经的教授,薪金很低。许多大学给外国学生开补习班的利润比大学课程本身还高,会张开双臂欢迎你。

但是,高等教育普及的结果,也使许多大学生变成了“大路货”,即我们所谓的“普通劳动者”。在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越来越高。那些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职位也越来越低。在加油站打工的,在超市卖货的,在图书馆站台出纳的,在餐馆跑堂的,都有许多大学生。海归-海待式的留学生命运,不过是这种趋势的自然延伸。近年来媒体上有许多报道,说留学生的回国率越来越高。其实,根据最近美国出入境签证资料分析,留美的中国科技博士们,90%以上都留在美国,是世界各国中比例最高的,和二十年前几乎没有区别。为什么?因为这些科技博士是留学生中的精英,当初美国大学拿出奖学金请他们去读书,毕业后前途宽广,自然一去不归。回来的则大多是在外面很难站住脚、缺乏竞争力的人。随着留学的普及,海归-海待式的留学生也将越来越多。

可见,教育毕竟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普通商品。钱所能购买的东西,也就到此为止。你可以花钱通过中介服务把留学的事情“搞定”,但去了那里,往往发现班里80%的同学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中国学生。这种学校,教授一般不会太和你为难,给分很松。你混到毕业大体不成问题,甚至可能成绩单还不错。但是,四年时间你恐怕学不到什么东西。你拿到的大学文凭,不过是一张漂亮的装潢纸而已。

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仍然保存了精英教育。品质好的大学,如常青藤、MIT、斯坦福、加州理工、芝加哥大学等一流学府,另外还有所谓“新常青藤”、“公立常青藤”等几十所优秀的大学,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美国有许多从这些大学毕业的父母感叹,自己的孩子虽然比自己当年读大学时出色许多,但已经很难挤进自己的母校了。原因:人口涨了,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的比例高了,世界各地的学生也都加入了竞争。普通大学越来越多,位置有的是。但这些一流大学则很少扩张,自然僧多粥少。当然,这些院校的毕业生,也炙手可热,日后的前途更好。如今竞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等,如同范进中举。挤入前五、六十所名校的竞争也相当惨烈。

也正是因为如此,过去的那些“大学准备学校”,至今仍然生意兴隆,而且越来越难进。比如我们“留美预科”美国总部附近的格罗顿学校(Groton School),来自中国的申请者如排山倒海一般,家长都有的是钱,但几乎如同中彩票一般,可以说比哈佛还难进。美国优秀公立高中,其实也都转化为 “大学准备学校”,往往开一大堆大学程度的高级课程(AP)。我的女儿在美国土生土长,如今13岁,明年就上高中。以我的观察,美国公立学校比较出色的学生,到上初中时,也就是十一岁左右,都有意无意地进入了“大学准备”阶段。这样的学生,往往最终进入非常有竞争性的学校。大学教育也确实能为他们一生的成功奠定基石。一句话,你真要希望接受精英式的大学教育,还是要经历大学准备课程的洗礼。

我们的课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国的中小学基本上还是围绕高考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和美国的“大学准备”非常不一样。许多中国学生,从本土的“应试教育”跳入美国大学后很难适应,甚至根本无法挤进有竞争性的大学。一些家长看到这个问题,就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寄宿学校。这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第一,有这种经济能力的家庭毕竟很少。第二,即使是有此经济实力,顶尖的寄宿学校要想挤进去,难度不在进常青藤之下。第三,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心理、智能发育的关键期,和父母的关系非常重要。二战后发展心理学的一个主导学说就是“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纽带,对其心理和智能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过早让孩子离家读寄宿学校,可能对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是好事。第四,读寄宿学校的中国孩子,在申请大学时经常会吃亏。他们英语尚未达到美国同学的水平,但大学录取办公室如果看到他们来自美国某某著名寄宿学校,就会用那种学校的标准要求他们。而那种学校的学生,在美国几乎是英文最为拔尖的。在这样在竞争中,中国学生很难占据优势。从中国申请,大学的录取办公室则往往觉得你有缺陷的英语也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十多年前,美国的精英寄宿学校充斥了韩国学生。但现在韩国学生退潮,中国学生取而代之。其中一个理由是,许多韩国家长慢慢发现,让孩子小小年纪离家苦读,花了几十万美元,资质优异的孩子最后也不过进了密西根大学。这固然还是相当优秀的学校,但在韩国申请似乎也能做到。

当然,万事因人而异。我们同样信奉“早出来、早适应”的逻辑。特别是那些希望日后在美国社会立足的孩子,早出来读书,能够经历美国式的“社会化”过程,学到很多日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况且韩国有其自身的独特条件。韩国的几所精英学校,已经成为常青藤的重要生源输送地。中国则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那些比较有自立性、性格感情比较成熟或早熟、喜欢独闯天下、并有早早出去的家庭环境的孩子,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申请咨询服务。对有些家庭,我们还特别建议申请初中寄宿而非高中寄宿。这样会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在英语方面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同学的水平。对于年龄小的留学生,我们也会根据需要在他们出国后继续提供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业的咨询。对于那些没有赶上我们的预科课程,如今正逢高中毕业准备出国的关口,我们也会提供申请咨询。我们在这些服务上,坚决和市面上大多数“留学中介”划清界限。我们全部聘请在美国的职业大学咨询专家提供服务。

但是“留学预科”主要服务方向,是针对留在国内为留美做准备的学生,重点集中于这些学生的“弱项”,即分析性和批判性思维、表达力和说服力、阅读和写作等等。发展这些方面的能力,主要围绕着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来进行。中国学生的数理基本功相对比较过硬,留学时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关。不过,语言关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化上的鸿沟。这不仅仅因为英语对中国学生而言是外语,更在于美国的教育相对而言更注重分析性的阅读,并将之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进了大学,写读书报告成为家常便饭。怎样能够三言两语地概述所读内容,随即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是在课堂和职场上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主要就是围绕这样的环节,一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边缩小中国学生和美国同龄的优秀学生之间在文化、思想上的距离。

另外,我们还将指导学生如何把留在国内读中小学的经历变成自己的优势。这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忽视的领域。美国的精英大学录取学生,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多元化”。这些学校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把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经验带入校园,帮助其他学生理解其他的文化和社会。中国学生往往忽视的是,美国大学不仅要审核你的学业成绩、发展潜力,还要看你对校园的“贡献”。在国内读完高中的学生,如果自己努力、并获得了及时的指导的话,一般比早出去的孩子更了解中国社会。我们要求学生和家长们要把对中国的了解作为“资产”来好好经营,比如让孩子亲手作社会调查,从事各种公益活动。我们相信,许多优秀的学子,未来都将成为全球化的人才,生活事业会在中美之间穿梭。为留学进行准备,和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必须结合起来。比如,作为“留美预科”的导师,我将利用自己在媒体的写作经验,一方面指导学生用英文进行阅读写作,一方面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读到、所想到的写成中文,甚至在媒体发表,让学生早早亲身经历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相互学习、影响的过程。这也构成了留学申请的重要资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