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算什么》续论:美国的奥运靠什么?

(2012-08-16 07:40:17)
标签:

杂谈

《美国算什么》续论:美国的奥运靠什么?

美国体育界虽然对自己金牌奖牌总数世界第一的成就很是自豪,但是看着东道主英国,心里还是酸酸的:人家有钱呀!在1996年美国人主办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英国人只拿了一枚金牌,奖牌总数排名36。昔日的日不落帝国俨然已经日薄西山了。于是,政府立即成立了独立的机构“英国体育”(UK Sport),专门培养奥运选手。在20002004年的奥运会上,英国的奖牌总数已经上升到了第十位。在北京奥运会上,英国猛升到老四的地位。也怪不得,这次伦敦奥运会之前,美国媒体颇有些“大英帝国崛起”的议论。

2012年,英国为了奥运会和特殊奥运会(也就是“残疾人奥运会”),在运动员身上投资相当于5亿美元。这笔钱又政府和全国彩票机构平摊。比如,乒乓球的投资就有200万美元,划船的投资则高达43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对精英运动员的资助。奥运精英每人每年可以领到4.2万美元,基本上等于靠体育拿工资了。这一金钱的效率果然不凡。美国固然是第一金牌大国,但若以人口平均,英国的奖牌数量大致为美国的两倍半。其实,如果以人均算,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法国、丹麦、瑞典、芬兰、挪威、瑞士、爱尔兰、新西兰等等,乃至奥运没落帝国俄罗斯和德国,都比美国要出众。美国人好运动。特别是其黑人运动员,才能及其出众。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人的运动才能以人均奥运奖牌衡量实属中下水平。即使和亚洲国家比,也才韩国之下,比日本略高。

 如果把训练条件和设施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国运动员的表现就更有负众望。美国的训练条件和设施,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水平。这不仅仅是指训练场地、器材,还包括教练和运动医学的水平。乃至田径、游泳等大项,世界精英运动员多长期集中在美国训练。比如,英国本是长跑王国。但是,本届奥运会为英国赢得男子5000米金牌的Mo Farah,长期在美国训练,其美国队友、银牌得主Galen Rupp,是和他共享一个教练的师弟。加勒比地区那些大放异彩的田径选手,也多在美国训练。游泳则更不用说了。守着如此好的条件,人均奖牌数落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之后,这当然需要个解释。

美国的体育人才,多涌向篮球、橄榄球、棒球等商业化项目上,恐怕是一个原因。欧洲人虽然喜欢足球,但对其他奥运项目的热情远较美国人要大。不过,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是美国对奥运项目基本上没有任何政府支持。本届奥运会即将结束前一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报道,成欧洲几个被金融危机所困的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被迫消减奥运经费,导致成绩明显下降。但是,没有消减经费毕竟还是有经费。该文引用研究指出,政府的资助和奥运成绩要直接的关系。美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虽然是联邦授权的组织,但没有任何持续的政府财政支持,一切经费来源都依赖于个人和企业的捐助或赞助,以及对奥运产品(包括媒体)的经营。2003年,美国残疾奥运选手就起诉美国奥委会,称之对残疾选手在财政、训练等方面的支持远低于普通选手,使美国在残疾奥运会上和英国、加拿大竞争时吃亏。美国奥委会的抗辩就是:美国奥委会不象英国、加拿大那样享受政府的财政支持,一切财源都来自于媒体曝光锁带来的商业价值,所以也只能尊重市场的原则来分配经费。最后法院只能站在美国奥委会一方。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奥委会,主要使命无非是几个:公关和募捐、反对兴奋剂的使用、协调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维持几个奥运训练营地。这几个营地虽然设备一流,但也只能是达到奥运级别的精英运动员备战时短期使用。一般的运动员,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举个例子,小女最近参加了一个比较有竞争性的游泳队。不仅平时训练费用颇为昂贵,而且出去比赛,报一个项目缴一笔费。家长自行接送不说,家长把孩子送到赛场想看比赛,也得买门票。如果孩子水平再高,跨州比赛多了,家长就长年跟着奔波,精疲力竭,最后很难盯下来。奥运选手的起步,基本就是如此,以后的路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许多孩子之所以能够长年这么疯狂地训练,并获得家长同样疯狂的支持,主要在于美国的教育重视体育,体育成绩对上大学很有帮助。升学竞争,由此演化为体育竞争。美国有许多大学颁授体育奖学金。有体育特长的,可以靠此把大学读完。另外,以常青藤为代表的一些精英大学虽然不颁授体育奖学金,但体育才能出众者,可以在录取中占得巨大优势。这就使得体育在美国的义务教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几乎每个公立高中,都有着“奥运级”的训练设施,如篮球馆、健身房、四百米塑胶跑道、甚至室内田径场、游泳馆等等。小女所在的游泳队的大本营,就是邻镇的高中。小镇总共才2万多人,2000多个学生。但拥有良好的游泳馆。小女的学校,曾经进过美国公立高中的百强,是麻省名校。但跑到网上一读介绍,首先是学校的体育成就,然后是俱乐部的活动。至于课程、成绩、升学状况等等,居然只字不提。难怪有些朋友开玩笑说,美国的学校,个个都是体校。

这样的运动基础,其意义其实还不在于“选拔苗子”,更在于创造了大量的体育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自然需要大量的体育用品。几年前次贷引发华尔街股市坍塌,经济坠入深谷,满街一派萧索之气。财经评论员在电视上列出一系列不受衰退影响的“刚性需求”,其中居然包括体育用品!为了竞争如此庞大的体育用品市场,商家需要各个项目的奥运明星代言。于是,体育除了提供升学“捷径”外,又开出一条商业之路:许多冒头的“苗子”,马上被耐克、阿迪达斯等大公司锁定,签下合同,有钱聘请高级教练、医生等等,走上专业之路。

当然,象马术等项目,可以完全是大款们的私人游戏。但是,影响大的奥运项目,选手们的成长则基本被升学和商业化着两条路径所塑造。这一点,美国的许多金牌得主可以提供非常生动的例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