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一个小时体育锻炼”这事情我很拥护。不过,发文件的单位不全。不应该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还应该加上城建部。让教育部管这个事情,第一是找错了病源,第二自然是开错了药方。当然还要加一条:吃柿子找软的捏。最后,一个小时的锻炼毕竟还是保证不了的。
先说诊断。让教育部管这件事情,无疑是假设孩子不锻炼是教育的问题,功课太重,没有时间。我承认中国的教育和孩子缺乏锻炼有密切关系,也一直主张体育要教育化。但“一个小时锻炼”的事主要不是教育问题。我是高考过来的,那时候竞争比现在激烈多了。我那年北京27个考生录取一个,现在的孩子见过吗?可是,大家还是照旧玩儿。孩子天生好动,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功课再累再忙,他们还是会活动的。况且,他们马上会发现,每天有一个多小时锻炼,学习更有效率。当然,不否认总有些天性不好动的。但总体而言,说孩子功课紧张就不动了,打死我也不相信。
问题不是他们不想锻炼,而是他们去哪里锻炼。如今大城市里楼盖得和树林一样,那里面住了多少孩子?他们有场地吗?如果家的前院有块绿茵场,后院有个游泳池,而且很少有人,你真认为孩子会无动于衷吗?
国外大城市,人口越密集,区域规划的法律就越严,不能随便兴土木。你要盖个大楼,有关部门马上会算:遮了多少阴,增加了多少交通,住进来的孩子给学校带来多少压力,各种配套设施是否跟得上,等等。我们这里,这方面太松。乃至盖了一片楼,居然一个运动场也没有。
学校的体育设施就更不用说了。你到美国高中看看就明白:一个标准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塑胶跑道,橄榄球场地,另外有一个棒球场,还有室内篮球馆。这是高中的最基本的设施。我们发展水平低,不能和人家这么比。但是,一个象样的健身房,几个篮球场地总还是可以的吧?
我看,我们如果有严格的城建法,规定居民楼必须配置一定比例的市内和室外运动场地,让孩子从家里走十分钟就能找到玩的地方,“一个小时体育锻炼”的事情就不用象搞运动那样来推行了。
可惜,这也恰恰是啃不动的一块骨头。开发商谁斗得过呢?中国人口密集不假,但是,有的地方有地拨给高尔夫球场,居然没有居民一般的体育设施。这才是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