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成了垃圾的,就先不去谈了。我这里还是对那些正考虑读博士的人说几句话,希望更年轻一代在跳进垃圾筒以前,至少能三思。
首先,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这个问题不搞清楚,进了博士课程就象跳进了垃圾桶。记得我刚刚进入耶鲁历史系读博士时,因为英语还不过关,到学校给外国学生的英语 补习班上学。在那里教书的,大多是英语专业或语言学专业的高年级博士生。记得第一天上课,老师劈头一句:“博士生是一群不幸福的人!”在场的外国学生面面 相觑。于是他解释说:大学毕业后读博士,一般要六七年才完事。你刚刚通过资格考试,大学同班的同学已经挣了六位数的工资,你则象个叫花子,等着学校一个月 一千块的生活费(当时学校的奖学金,除免学费外,大约有一万美元的生活费,但不包括暑假)。到了毕业时,随便一个小学校的教职,也是一百多人申请。你申请 几个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的在穷乡僻壤中的学校,最后人家给你一封客气的信,夸奖你很出色,但要点是:由于申请者太多,我们只能选择最好的。有人这么折腾几 年,还在待业,此时大学的同学,有挣几十万的。
当时学校的报纸,也在讨论博士生的困境,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条万万走不得的路。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读博士,老师和朋友就必须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你是否能想象过一个没有学术的生活?如果不能的话,那还要问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最好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可以读博士了。
我当时 两个问题都想了,觉得自己不能过没有学术的生活,而且是一流人才,于是挺高兴地继续读博士。不过,这里其实还有第三个问题:你在乎不在乎钱?当时我不在 乎,能够安心。我曾经逢人便说:“博士生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希望一辈子都当博士生。”我确实也有实际行动,想尽一切办法拖延课程,弄得老师们都有些不耐 烦了。
不过, 我必须老实交代,我如果现在回答这些问题,答案是不同的。我仍然自信是“最好的”。但我不认为没有学术的生活就没有意思。当时的见识太短,不知道世界上有 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做。同时,有了孩子后,突然在乎起钱来,最后论文没有做完就赶紧找了个工作,算是脱了身。一句话,一个人如果不是有什么怪癖,或者一 时冒傻气,绝对不应该读博士。当然,上面讲的这些,基本限于文科。
第二, 不要在中国读博士,即使是学习中国史,中国文学,也要出去读。中国学的绝对研究水平,日本比中国高,美国也不差。而一般的学术环境和规范,绝对是外面好。 搞学术文化,首先要避免学术文化垃圾。怎么判断哪里有垃圾站?你只要看看哪里的人一会儿一个文化本位主义宣言就明白。一般这种宣言发表的越多的地方,就是 垃圾越多的地方。理工科外面当然就更好了。《中青报》的报道说,许多博士被导师当奴隶使,许多人看到大学的同学,当时成绩差不多,出去读博士,早已学有所 成,自己则一事无成,一天到晚做饭睡懒觉。在我看来,这就怪自己了。目前三十上下的博士生,十年前就应该知道这些。怎么不出国呢?我逼急了二十八岁才开始 学外语,最后也出去了。一个人整天怪环境,却没有改变环境的勇气,怎么能叫人同情?
第三, 万事不能说绝。如今世风日下,但我相信而且知道,国内还是有个别好的博士课程,有好的博士导师。所以,国内不是绝对不能读博士,但真想读博士的,对导师的 知识人品就要有绝对把握才行,不应该有一丝妥协。其实在国外也一样,导师对博士生的权力很大,导师不好,那几年的生活就如同地狱。
总而言 之,中国只有极少数人应该读博士,而且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应该出国读。如今高等教育早就全球化了。博士课程是全球化最高的。美国许多课目的博士生,外国人比 美国人都多。人家那里水平高,学得到东西,还给你钱,毕业后如果想“报效祖国”,带着本事回来,也比在国内当个博士生,不学无术,帮助学校那博士点骗纳税 人的钱要好。如果大家都听了我的建议,国内只有极少数的博士课程和博士导师才招得到学生。而这些博士课程和导师,大概也是货真价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