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为什么需要教育券?

(2006-11-22 12:03:38)

大学为什么需要教育券?

薛涌

 

我上周 在《新京报》发表《怎么能上得起大学?》一文,提出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的着手点是推行教育券制:政府把给大学的教育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按人头分摊到考过一 定分数线的学生手里。比如,考过重点线的学生,领一张面值万元的教育券,考过普通院校分数线的学生,领一张面值八千的教育券;然后让各大学放开手脚竞争。 你吸引了一个手里拿着一万块教育券的学生来上学,他就可以用教育券缴学费,多退少补,学校把收到的教育券拿到国家那里兑换成现款,由此获得了经费。这样, 市场逻辑将支配高等教育的竞争。那些能够提供物美价廉的教育的大学,将不断扩张。那些学费高,教育质量差的学校,就将因招不到学生而被淘汰。

 

文章刊出后,李清先生在《东方早报》撰文《穷人上大学不能靠发教育券》,对我进行全面批评。不过,他的批评,是建立在误解而非理解之上,值得一一回应,以进一步澄清教育券的理念。

 

他的第 一条理由是:一旦实行教育券,上哪个大学的选择权就落到考生手里。而全国有上千所大学,考生怎么会进行明智的选择?他还举出例子,说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 为了省钱只管报低学费的学校,根本不管质量。这样的批评,充分说明计划经济已经使人们的头脑僵化到了什么程度!照这个逻辑,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个错误。因为 市场竞争,把选择权交到了消费者手里。市场上的商品岂止上千,而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消费者能选择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图省钱买便 宜货而最后吃亏的消费者。难道因此就否定市场经济吗?

 

事实 上,美国的许多穷学生,就是拣便宜的学校上。我班上一个学生,被斯坦福录取,后来到了我们这个不知名的小学校。原因一是家里没钱,二是父母是没有受过什么 教育的油漆匠,根本搞不清楚斯坦福和我任教的萨福克大学有什么区别。结果怎么样?他受了大学教育,是个前程无量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有研究表明,二三十年前 被常青藤录取,但因为类似的原因上不了而跑到小学校去的学生,如今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当年上了常青藤的人没有任何区别。便宜大学,给穷人提供了一个起步的 地方。这里的关键,是有配合性的制度措施。比如美国大学有良好的教育评估认证制度。只有合格的大学,才有资格接受类似教育券的奖学金。不过,人家的“合 格”尺度,还是相当宽松的。

 

李先生 还进一步反对我更温和的改革方案,即国家按学校学生注册的人数拨放经费。理由是按人头拨经费,以一人两三万的规格,招一万人也就两三亿,根本不够。这也恰 恰说明我们习惯了以寻租的方式办大学的人的思维早已经陷入了死胡同。第一,国家拨的是教育经费。不按受教育者的人数拨应该按什么拨?难道按处长科长的人 数,校门的大小,或者是否有高尔夫球场拨吗?新东方这样的民办学校,什么拨款也没有,现在怎么样呢?两三亿教育不了一万人,说明你办学没有效率,应该被淘 汰。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所在的萨福克大学,起家时是一个律师在自家起居室里教六七个穷人。就按我们一人两三万的价码算吧。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学费收 入就是一年二三十万。八万当教师的工资,剩下的钱主要就是房租了。怎么会不够?你要是能在家里开高质量的私塾,通过评估认证发大学文凭,并用自己的起居室 当教室,省下租房子的钱,一年十个学生收入就二十万以上。看看我们的大学,有哪个学校能用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有多少教授能年收入超过二十万?钱都哪里去 了?大学如果不能和这样的私学竞争,就说明效率低,应该关门。

 

第二, 教育券当然只是学校收入的一部分。要搞科研,那就去申请经费。你能给国家或有关企业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有信誉赢得人家的投资,一些额外资金就进了大学。拿 了钱作不出东西,你牌子就砸了,以后也没有人给钱了。这也是竞争。别以为你顶着个什么一流大学的牌子就可以自动获得拨款。

 

李先生 还自以为指出了我的“硬伤”,说目前最便宜的大学学费也要三四千,穷学生拿了教育券也上不起大学。要知道,天下很少有所有人都上得起大学的地方。我们现在 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怎么让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学。比如,一个穷学生拿到面值八千的教育券,可以到一个生活费用低的偏远地区上大学,缴三四千学费,剩下四五 千当生活费。在这种条件下,能够上得起大学的人是否比现在多得多呢?这样一来,偏远地区办学成本低,学费低,生活费低,在教育竞争上有一定优势,人才(无 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能流动过去。市场就会自发地解决教育上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甚至可以对解决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教育券并非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她不适合的,是我们顽固不化的老脑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