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许多大都市,一半以上的地皮用于修路,导致住房用地紧张,把许多城市居民赶到郊区。但是,城市毕竟是经济中心。居住区移到郊区,免不 了让许多人开车上班,增加了交通量,增加了公路的需求。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住得越挤越贵越开车,而越开车就住得越挤越贵。
怎么解 开这一死结?有些城市规划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交通中转型小镇的世纪。这些小镇,分散在城市周围安静的郊区,通过铁路线和市中心连接起来,居民搭乘铁 路上班。同时,小镇围绕着铁路车站设计。车站周围集中了购物中心,居民住房,以及镇政府等公共设施。从铁路车站向外辐射一千米左右的距离,基本是步行区。 这样一来,不仅公路用地锐减,而且小镇也形成了一个面对面的社会,大家彼此相识,变得更有人情味。
这听起 来象是个乌托邦,实际上不过是卫星城或郊区化的概念的翻版。所不同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郊区化,以高速公路打先锋。私人车使中产阶级既能享受郊区 的大房子和安静的环境,又能进城上班,得益于城市经济。如今,这样的发展模式已经触到了瓶颈。因为公路实在浪费了太多的土地,更不用说能源和环境上的成本 了。而通勤铁路单位运输量的占地,比起私人车来微不足道。这就促成了铁路加步行的城市发展模式。
中国正 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但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什么?还非常缺乏公共讨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大部分地皮恐怕都用于公路建设了。近年来,富 裕的中产阶级也渐渐丧失了市中心的立足之地,宁愿到郊区买便宜的房子,然后用省下来的钱买辆车,供通勤之用。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城里的房价会暴涨,郊区的 房价也会暴涨。我们还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化的战略,没有日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全国交通体系的通盘考虑。现在发展的卫星城,大致还是仿照上个世纪五 十年代的美国模式,高速公路压倒了铁路。尽管用了大量地皮修路,但是公路设施还是连初期的城市化都应付不了。
中国大都市的发展,必须以通勤铁路为核心,以步行镇的点状网络形态向郊区扩散;同时以税收等方式全面抑制私人车的发展,保证开车的人必须补贴公共交通的建设。否则,我们的城市病,就将成为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