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校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北大要建高尔夫练习 场,马上引起公共关系危机,最后计划只好搁浅。但厦门大学在此之后竟把高尔夫当成必修课。在许多大学,高尔夫在学生中也十分人气。别人干得,为什么北大干 不得?“最高学府”实在太委屈了。所以,对于北大今后是否会恢复修建高尔夫练习场的问题,许智宏表示:“现在不好说,太敏感了。”看来,他对高尔夫还是没有完成断念。
我是北大的毕业生,虽然近来一直批评北大,但 衷心希望北大能越办越好。我也非常关注精英教育,在写作《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和《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的考查》两本书时,脑子里一直想着北大,希望给 北大提供一个范本。如今,北大觉得自己在高尔夫的问题上吃亏了。我看未必。这场高尔夫热,正好是北大独树一帜,掌握中国高等教育领导权的机会。
所谓领袖,是要领导潮流,而不是跟随潮流。北 大应该是中国的哈佛,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塑造中国高等教育的时尚。差不多在北大放弃高尔夫练习场的同时,北大给在学校里工作的民工们建立了平民学校,许多师 生自愿到那里教书。这是让我们这些北大人最感骄傲的事。可是,这样具有深刻意义的创举,媒体只关注一时,没有持久的讨论。如今高校的高尔夫热,正好给北大 提供了一个机会。我建议许校长借机宣布,在其他高校忙着赶高尔夫的时髦时,北大放弃高尔夫运动,并用原来计划发展高尔夫的经费,扩张平民学校。
许校长还应该进一步指出,这样作的目的,并不 仅仅是要扶助弱势阶层,而且是要创造一个培养精英的崭新模式,证明“北大教育”在中国的独特之处。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么才能 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又怎么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姓性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 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地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 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培养这样的素质并不象看上去那么容易。举个大 家熟悉的例子。克林顿是典型的美国精英,从耶鲁法学院到罗德奖学金,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非常人所及。然而,他越是受精英的教育,事业越发达,其生活质量和 圈子就和普通老百姓离得越远。同时,他的成功,又必须依赖和老百姓心心相通。这就是精英教育面临的悖论:精英就是“出众”,但“出众”者如果脱离民众就不 是精英。换句话说,越是精英越“出众”,也越加长了自己和普通百姓的距离,所以越需要具有超越这样的距离,和老百姓合一的能力。克林顿能作到这一点。他的 好处不仅在于他的智力,权力地位,财富比常人高出很多,而且还在于他具有跨越他与民众之间的实际距离的能力。他的生活虽然和普通老百姓相距十万八千里,但 你听他的讲话就知道:他和老百姓的心理距离几乎等于零。
美国的精英教育,时时刻刻考虑着这样的问题: 当你享受着一年四万多美元的哈佛耶鲁教育时,你和家庭年收入还不够你一年的教育费用的老百姓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你还能否超越自己的精英生活的经验,回到 老百姓中,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才是你能否成为社会领袖的关键。也正是如此,美国的名校都强调社会服务,强调学生和底层建立联系。
北大过去的教育哲学几乎是反其道而行之。记得 几年前北大掀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时,一位知名教授痛心疾首地说:北大对不起学生!他的理由是北大的学生是一流人才,本来根本不应该找工作,人家 会打破头上门来抢。可是现在,北大的学生竟还要煞费苦心的写求职简历!这样的教育,给学生灌输的就是高人一等的贵族意识。学生抱着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 心态走向社会,还怎么和普通人合作?而在美国,你见过谁教育名校的学生不用找工作?相反,人们对常青藤子弟最典型的告诫是:没有人在乎你二十岁时在哪个学 校读书。人们在乎的是你成就了什么,你改变了什么。
高尔夫是什么?说白了,高尔夫就是一套名牌的 衣服,一种身份符号,学生穿上后自我感觉甚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入流。这是一套花架子,拉开了学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而不是帮助他们超越这样的距 离。这和精英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北大要作的,是仍掉这套昂贵的名牌衣装,让学生穿着平民装毕业。北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们了解民工们的生活,想想自己能为 人家作什么。为此,学校要鼓励学生义务给民工们上课,拿出经费对学生进行社会服务的培训,甚至可以考虑把社会服务算入正式学分,成为必修课。北大的学生, 正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出众”,他们要跨越的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比别人更长。培养跨越这样的距离的能力,才是精英教育的实质。北大只有建立这样的教 育模式,才无愧于“最高学府”之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