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吟诵”【原创】湘牛

(2022-08-07 17:34:04)
标签:

文化

                     漫谈“吟诵”

                                

                         湘  

 

    

   “吟诵”是我国古代诵读诗文的一种传统方式;也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学习汉语诗文的一种行之有

 

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五四”以前,各类学校,特别是“私塾”的语言

 

文学教育方式,大多以教师带领学生放声诵读诗文与背

 

诵诗文为主要形式。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教孩子们诵读诗书时的情景,

 

既生动形象,也很典型。

     

 

      我6岁多时,曾在江西省白沙县读过三个多月的

 

“私塾”,一位姓朱的老先生,他戴一副深度近视眼

 

镜,看书时,书本几乎贴着鼻子。他教我们诵读《三字

 

经》《百家姓》等蒙学读物时,摇头晃脑,摆动身体的

 

模样,很像寿镜吾先生,至今我还记得真真的。

     

    

    “五四”以后,各类各级学校的语言文学教育活动

 

中,兴起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要形式,师生在课堂上

 

的诵读活动越来越少了。

     

 

    近30余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愈演愈烈的“应试

 

教育”,使语文教育走了许多弯路。“吟诵”诗文,这

 

种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几乎面临断绝之境。

     

     

      如今,70岁以下的人,大多分不清“吟诵”与“朗

 

诵”“唱诵”有何区别。会吟诵诗文的人,真可谓凤毛

 

鳞角了。

     

 

    最近几年,文化界又兴起继承“国学”之风,许多

 

高校(如:南京师大、北京师大、中央民族大学、南开

 

大学等)的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吟诵”选修课,或

 

搞了一些有关“吟诵”的讲座活动。

     

 

    各省市文化界,也举办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吟诵艺术

 

表演活动。 看来,“吟诵”,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暂

 

时还不会失传灭绝。

     

    “吟诵”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尚未统一。从词

 

语的角度来看,“吟诵”是个动词,是个并列式结构的

 

合成词。由“吟”与“诵”两个单音动词组合而成。

      

 

   “吟,呻吟也。呻者吟之舒(舒缓);吟者呻之急

 

(急促)。浑言则不别也。”(《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年10月第1版)

     

 

    “诵”,诵读或背诵。

      

 

      与“吟诵”意思相近的词,是“朗诵”。

     

    “朗诵”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

 

式,不用讲什么概念,今人从感性上,都知道是怎么回

 

事。

      但是,对于没有目睹或倾听过“吟诵”的人来

 

说,光从概念上来讲,是很难分清“朗诵”与“吟诵”

 

的区别的。

      

 

    2006年,我曾观赏过某地区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

 

利70周年”的诗词表演活动。会场舞台上方的大字横幅

 

写的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吟诵会”,但

 

是,表演的形式,从头至尾除了朗诵,就是唱歌,根本

 

没有一个节目是“吟诵”。显然,活动的组织者认为:

 

朗诵加上唱歌就是吟诵了。其实,那是诗歌联唱。

     

    

     我现在试着给“吟诵”下一个不成熟的定义:

 

 “吟诵”:是中国古代学习与鉴赏汉语诗文的一种

 

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在诵读者初步了解诗文的读音

 

与意义的基础上,带着赏识的情感,用自己的方言

 

语音,拖长声调,用一种似朗诵非朗诵,似唱歌非

 

唱歌的形式,放声诵读的一种学习与欣赏诗文的形式。

 

 

  这种“似朗诵非朗诵,似唱歌又非唱歌”的诵读

 

形式,到底是什么,却只有亲耳听过或亲身观赏

 

诵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对吟诵的感性认识,才有可

 

能分清“吟诵”与“朗诵”,与“唱歌(或称唱

 

诵)”的本质区别。

 

 

笔者学习吟诵的经历如下:

 

 1958年,我在北京四中读高二时,教语文课的程 

 

老先生,在课堂上讲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时,讲完诗文后,程老先生用其乡音——浙江方音

 

吟诵了一遍。他那铿锵悦耳的声调与生动的形体表

 

情,给我们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大学毕业,当了语文教师,每当讲到李白的《登

 

金陵凤凰台》,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程老先生当

 

年吟诵的情景。有一次,来了兴致,自己模仿记忆

 

中的程老的腔调,在课堂上试了一次吟诵。自我感

 

觉很爽,学生反映也挺好。

 

 

后来,在一次校友聚会时,听过我吟诵的一位师

 

妹,鼓动在场校友,鼓掌欢迎我表演吟诵,我就又

 

吟诵了自己最熟悉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由于朋友的鼓励,,我对吟诵的兴趣越来越浓,

 

很想找一位精通吟诵的老师,或者找一张记录诗

 

人、学者吟诵的光盘,进一步学习。跑遍了京城几

 

十家书店与音像店,终于在东城南小街“语文出版

 

社读者服务部”找到了一盘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录

 

像带,那上面记录了周谷城、赵朴初、臧克家、文

 

 

怀沙等几十位老诗人与著名学者的一次吟诵聚会。

 

我真如获至宝,又请朋友将录像带转录成光盘,反

 

复观摩学习,使自己的吟诵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从上述录像带中,几十位老诗人和著名学者的吟

 

诵表演中,悟出了一些认识:认为“吟诵”最突出

 

的特点,是“吟诵”表现出的个性,要比“朗诵”

 

强烈得多。几乎是一人一个腔调。正如郑板桥所

 

说:“偶然读得好诗词,高声唱个无腔曲”。

 

 

为什么几十位老诗人和著名学者们吟诵会一人一个

 

腔调呢?究根寻缘,原来吟诵本是学习与欣赏诗文

 

的一种诵读形式,本是自娱自乐,是表现自我对某

 

诗某文的喜爱之情的。“吟诵”,最初根本与表演

 

无关。

 

 

    当然,源于自娱自乐的吟诵,如果吟诵得声音

 

美,表情美的,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演来与听众

 

观众,共享其中的乐趣。

 

    

     因此,我想:今天我们来谈吟诵,首先应该说

 

清楚,吟诵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是像郑板桥说

 

的那种自娱自乐,表现自我欣赏某诗某文的目的,

 

那么,唱个“无腔曲”足矣。只要自我感受到了对

 

所吟诵诗文的喜爱之情,自我陶醉之情,就完全达

 

到目的了。

 

    但是,如果吟诵的目的,是像朗诵会上的朗诵

 

表演节目呢,那就得比自娱自乐的吟诵多下点功夫

 

了。就需要下功夫想办法让听众观众在观赏或听赏

 

吟诵时,能得到某种美的艺术享受,得到某种心理

 

和生理的收获。

 

 

   怎样才能达到上述的第二种目的呢?我的实践经

 

验认为:表演吟诵最重要的首先是选材,要选自己

 

特别喜欢的诗文,还要选比较适合表演,观众容易

 

听懂看懂,还比较有意义有趣味的诗文。

 

   比如今年3月初,北京市基督教女青年会,为了

 

庆祝国际妇女运动100周年,于“三八妇女节”期

 

间,举办一次迎春联谊朗诵会,她们邀请“清华校

 

友剧艺社”的演员为朗诵表演的主体。因为我是女

 

青年会“国学班”的任课教师,她们又知道我与另

 

一位教师会吟诵,所以就特请我们两人参加表演,

 

要我们一人出一个吟诵节目。我想:活动的主题,

 

是庆祝国际妇女运动100周年,节目选材最好与妇女

 

有关,于是,我选择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短诗

 

《诗经·子衿》。同时,考虑到观众中有许多离退

 

休的老年妇女同志,她(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

 

齐,如果我表演时,只是吟诵“诗经”的原文,又

 

没有字幕,大多数观众不一定听得懂内容。

 

 

       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先用普通话朗诵

 

《诗经·子衿》白话译文的步骤,让观众在听我吟

 

诵之前,先对诗文的思想内容有个了解。朗诵完

 

“白话译文”之后,才开始用经过精心练习、改造

 

处理过的湘语腔调吟诵《诗经·子衿》的原文。表

 

 演过后,从观众的掌声与其他反映中,知道这种安

 

排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表演吟诵的腔调必须

 

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对诗文的节奏与音韵,要求表演者

 

要精益求精地钻研和处理,这就不是一两千字能说清楚的了。

 

 

       如果年轻人想学吟诵,至少要先看看有吟诵节目

 

的光盘或找机会观赏现场吟诵表演,取得对吟诵这

 

种文艺形式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阅读一些有关吟

 

诵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能找到老

 

师亲身指导,当然更好。

 

    吟诵是中国古代学习和鉴赏诗文的传统方式,

 

也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中小学语文教师学

 

会吟诵,对教学会大有好处。一般的诗词爱好者,

 

如果能学会吟诵,对进一步学习与鉴赏诗词肯定会

 

增光添彩。

 

  

 附录:学习吟诵的参考资料

     《古诗词文吟诵》陈绍松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咬文嚼字书林·吟诵卷》徐中玉主编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应用文写作》徐中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1版第336页

         

          “百度网站”搜索词条:“吟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