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吟诵”【原创】湘牛
(2022-08-07 17:34:04)
标签:
文化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学习汉语诗文的一种行之有
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文学教育方式,大多以教师带领学生放声诵读诗文与背
诵诗文为主要形式。
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教孩子们诵读诗书时的情景,
既生动形象,也很典型。
“私塾”,一位姓朱的老先生,他戴一副深度近视眼
镜,看书时,书本几乎贴着鼻子。他教我们诵读《三字
经》《百家姓》等蒙学读物时,摇头晃脑,摆动身体的
模样,很像寿镜吾先生,至今我还记得真真的。
中,兴起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要形式,师生在课堂上
的诵读活动越来越少了。
教育”,使语文教育走了许多弯路。“吟诵”诗文,这
种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几乎面临断绝之境。
诵”“唱诵”有何区别。会吟诵诗文的人,真可谓凤毛
鳞角了。
高校(如:南京师大、北京师大、中央民族大学、南开
大学等)的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吟诵”选修课,或
搞了一些有关“吟诵”的讲座活动。
表演活动。
时还不会失传灭绝。
语的角度来看,“吟诵”是个动词,是个并列式结构的
合成词。由“吟”与“诵”两个单音动词组合而成。
(急促)。浑言则不别也。”(《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
段玉裁注
式,不用讲什么概念,今人从感性上,都知道是怎么回
事。
说,光从概念上来讲,是很难分清“朗诵”与“吟诵”
的区别的。
利70周年”的诗词表演活动。会场舞台上方的大字横幅
写的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诗词吟诵会”,但
是,表演的形式,从头至尾除了朗诵,就是唱歌,根本
没有一个节目是“吟诵”。显然,活动的组织者认为:
朗诵加上唱歌就是吟诵了。其实,那是诗歌联唱。
传统的诵读方式。是在诵读者初步了解诗文的读音
与意义的基础上,带着赏识的情感,用自己的方言
语音,拖长声调,用一种似朗诵非朗诵,似唱歌非
唱歌的形式,放声诵读的一种学习与欣赏诗文的形式。
形式,到底是什么,却只有亲耳听过或亲身观赏过吟
诵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对吟诵的感性认识,才有可
能分清“吟诵”与“朗诵”,与“唱歌(或称唱
诵)”的本质区别。
笔者学习吟诵的经历如下:
老先生,在课堂上讲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时,讲完诗文后,程老先生用其乡音——浙江方音
吟诵了一遍。他那铿锵悦耳的声调与生动的形体表
情,给我们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大学毕业,当了语文教师,每当讲到李白的《登
金陵凤凰台》,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程老先生当
年吟诵的情景。有一次,来了兴致,自己模仿记忆
中的程老的腔调,在课堂上试了一次吟诵。自我感
觉很爽,学生反映也挺好。
后来,在一次校友聚会时,听过我吟诵的一位师
妹,鼓动在场校友,鼓掌欢迎我表演吟诵,我就又
吟诵了自己最熟悉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很想找一位精通吟诵的老师,或者找一张记录诗
人、学者吟诵的光盘,进一步学习。跑遍了京城几
十家书店与音像店,终于在东城南小街“语文出版
社读者服务部”找到了一盘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录
像带,那上面记录了周谷城、赵朴初、臧克家、文
怀沙等几十位老诗人与著名学者的一次吟诵聚会。
我真如获至宝,又请朋友将录像带转录成光盘,反
复观摩学习,使自己的吟诵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诵表演中,悟出了一些认识:认为“吟诵”最突出
的特点,是“吟诵”表现出的个性,要比“朗诵”
强烈得多。几乎是一人一个腔调。正如郑板桥所
说:“偶然读得好诗词,高声唱个无腔曲”。
为什么几十位老诗人和著名学者们吟诵会一人一个
腔调呢?究根寻缘,原来吟诵本是学习与欣赏诗文
的一种诵读形式,本是自娱自乐,是表现自我对某
诗某文的喜爱之情的。“吟诵”,最初根本与表演
无关。
美,表情美的,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表演来与听众
观众,共享其中的乐趣。
清楚,吟诵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是像郑板桥说
的那种自娱自乐,表现自我欣赏某诗某文的目的,
那么,唱个“无腔曲”足矣。只要自我感受到了对
所吟诵诗文的喜爱之情,自我陶醉之情,就完全达
到目的了。
表演节目呢,那就得比自娱自乐的吟诵多下点功夫
了。就需要下功夫想办法让听众观众在观赏或听赏
吟诵时,能得到某种美的艺术享受,得到某种心理
和生理的收获。
验认为:表演吟诵最重要的首先是选材,要选自己
特别喜欢的诗文,还要选比较适合表演,观众容易
听懂看懂,还比较有意义有趣味的诗文。
庆祝国际妇女运动100周年,于“三八妇女节”期
间,举办一次迎春联谊朗诵会,她们邀请“清华校
友剧艺社”的演员为朗诵表演的主体。因为我是女
青年会“国学班”的任课教师,她们又知道我与另
一位教师会吟诵,所以就特请我们两人参加表演,
要我们一人出一个吟诵节目。我想:活动的主题,
是庆祝国际妇女运动100周年,节目选材最好与妇女
有关,于是,我选择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短诗
《诗经·子衿》。同时,考虑到观众中有许多离退
休的老年妇女同志,她(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
齐,如果我表演时,只是吟诵“诗经”的原文,又
没有字幕,大多数观众不一定听得懂内容。
《诗经·子衿》白话译文的步骤,让观众在听我吟
诵之前,先对诗文的思想内容有个了解。朗诵完
“白话译文”之后,才开始用经过精心练习、改造
处理过的湘语腔调吟诵《诗经·子衿》的原文。表
排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表演吟诵的腔调必须
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对诗文的节奏与音韵,要求表演者
要精益求精地钻研和处理,这就不是一两千字能说清楚的了。
的光盘或找机会观赏现场吟诵表演,取得对吟诵这
种文艺形式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阅读一些有关吟
诵的详细资料,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能找到老
师亲身指导,当然更好。
也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之一。中小学语文教师学
会吟诵,对教学会大有好处。一般的诗词爱好者,
如果能学会吟诵,对进一步学习与鉴赏诗词肯定会
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