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刘玉良写给谢绥东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友邻图书室”公益人 —— 谢绥东老先生:
您好!您“宝贝”的名字起得真好。“友”亲切,“邻”不用
出大门就能得到爱不释手的书。我也很爱书,但我没能力把它们完
美地保留下来,遗憾地使它们变成了垃圾。昔日的痛,依然还在心
上。
是“书”把我的女儿从大山里带到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念完大
学,依然是“书”成就了她,获得了《中国律师证》和《美国律师
证》,从而走向世界。从此之中,我懂得了您为什么要把家里所有
的书都拿出来做公益。
您是一面镜子,一个榜样,让我也成了您 —— 一名“公益
人”。再过两三个月,就是“友邻图书阅览室”诞生一周年的日
子,说短也短,说长也长。您经历了严寒酷暑,没有窗户,没有暖
气,没有空调,就连冲洗拖把的池子也没有。但图书室里,一尘不
染,干净整洁,书籍的摆放分类,墙上的岗位职责,借阅图书的注
意事项,值班人员的姓名及开放时间,与正规图书馆没有两样。能与
北京城里摩天大楼的图书馆比肩发光,在文化领域起到巨大作用。
我想,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像上元“友邻”这样的图书室,非常可
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守护这个图书室的竟然是您 —— 85岁高龄的
公益人谢绥东老教授。您经常为友邻自费添置新书。冬天,您为“友
邻”添置电暖炉,夏天添置电风扇,连图书室的卫生工具,也大多是
您私款自购。只要是“友邻”需要的,您都舍得花钱。不惜千金,
不仅出钱,还要出力。而您个人的日常生活,却是那么节省,从不乱
花一分钱,连给家里买水果,都是按人头计个数。
图书室内三张长条桌,是物业常经理派人送来的,桌上放满了各
种杂志;对面紧靠东墙,是四个书架(其中只有一个像样的装有玻璃门的
四层书柜,其他三个是高低参差不齐、深浅不同的简易书架),屋子
有多长,书架就有多长。简易书架,是业主搬家或装修丢弃后,您从
垃圾站捡来的。其中两个,是从各处捡来的厚薄不同长短不一的各种
木板或纸板,经过您亲自设计,锯长截短,叮叮当当,亲手加工,不
知流淌了多少汗水,才改造成功的。极端简陋,个别处甚至有点不堪
入目。但是,当琳琅满目,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名著和适应各个层次
的文化人(中小学生与各级别的大学生,文理各科科研人员,书画棋
艺音乐爱好者)阅读的新旧图书挤满书柜和书架时,我看到过您情不
自禁流露出来的,是幸福满满的目光。我看得出,您这一辈子最珍惜
的宝贵财富是“书”。
当您每天迎着朝阳,扛着在家里冲洗过的拖把,朝着“友邻图书
室”的方向走去,在人们的眼里,您真像一名出征的战士,行程将是
千万里,您的“信仰”坚定不移。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动人的场
景,怎不催人泪下。同时,我也从中想到您的家人、您的儿女对您公
益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博大胸怀与无私奉献,也深深地温暖了我的心。
你是人海中最累的,也是人海中最幸福的。在您的晚年,遇到了
“伯乐”,那就是—— 万科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梁瑜同志,她支持
您,帮助您圆了做“公益”的美梦。您那么拼命地工作,肯定也是为
了报答党组织的培养,也会让梁书记得到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她一串
串的脚印,温暖人鼓舞人的话语,也都映在了“友邻图书阅览室”的
光芒里。她的鼎力支持,给了您无穷的力量。
来“友邻”的读者络绎不绝,最小的七岁,最大的九十一岁。他
们了解了“友邻”的诞生和成长经历,都对您肃然起敬,甚至被感动
得落泪。他们送给了您四个金灿灿的大字“真了不起”。从“友邻”
走出去的人,有的也成为了您。
我站在万科社区上元君庭东北角6号楼最高的顶端,也无法看
到“友邻”的存在,因为它座落在高耸入云的这座楼的第一层最东
端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它大多时候是默默无闻的!但就是这个不
足30平米的简陋的小屋子,让您 —— 这位85岁高龄的老教授,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演绎得淋漓尽致。
最后祝您
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公益人:刘玉良
2022年7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