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期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有不少观众每天拿着纸笔记录余秋雨和徐沛东讲解的文学和乐理知识。而在第二场比赛中,评委余秋雨在点评的时候把“仁者乐山”的“乐”读成lè。结果,当晚组委会就收到了观众的来电和短信批评余秋雨,并要求其公开认错。消息传到余秋雨耳朵里的时候,这位集学者、大师、教授等头衔于一身的评委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多大的事儿啊,要用炮轰?”(《华商晨报》讯)
说到读别字这档子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曾有过“湿鞋”的经历。一般人碰到这种尴尬的情形,“一般”也是抱着“马有失蹄”的态度对当事人宽容以待之,至多也只是当时有种突然想把牙露出来(大笑)的冲动而已。毕竟,别人的屁放都放了,再讨论其香或臭好像也不是什么大雅的事儿,只要当事人有“知错能改”的表现或举动,权且把它当作一股对身体有益无害的气体放了得了。
但是,错口的人若是不思悔改反而还面不改色的“据理力争”,好像就不那么好玩了,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个学者、大师、教授的时候。然而,这样的事恰恰就发生在余秋雨先生身上,你掉眼镜不?
因为一个“乐”字的读音,余秋雨先生面对众多草根的指责,显然只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的,这可以从其回应的话中看出来:“多大的事儿啊,要用炮轰?”
是的,多大的事儿啊,学者、大师、教授就不能口误?最初,俺在直播时听到余先生“亲口”把yao读成le的时候,也只是把它当成个屁大的事儿。毕竟,当今的文坛还有几个人让人顶礼膜拜?但是,听了余先生后来的一席应对的话儿,俺不禁大失所望。
古人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说实话,如今渐趋理智的读者或观众能把学者从神坛上请下来,进而再把学者还原到普通人这个恰如其分的身份上,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尊敬。难道余先生的腚下还有座自己臆造的高地,还抱着“神圣”的脚丫子在酣睡?或者,余先生对草根们不但不再顶礼膜拜,居然还敢“炮轰”,心存不屑,恼羞成怒?!抑或是余先生仅仅因为拉不下面子而“笨拙”地为自己辩护?
社会在进步,语言也在变化。正如秋雨先生所说:“语言,应该根据人们生活的实际发展来寻找它的支撑点,要用活的语言、通用的语言来激活传统语言。”不错,“仁者乐山”确实是个老古董的语言,对此,余先生作为一个语言大师一定深有研究,并有很深的造诣。难道真像余先生所说,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读音),没有正误”?如果一个两个三个草根质疑也就算了,那么百个前个万个草根异口同声地在第一时间里抬着“大炮”对准余大师,确实说明了那么“一点点”问题。
学者,特别是一个读者备受推崇的学者,只有把自己的心放的普通些,把自己的目光放的低平些,才能在引导大众的过程中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好的榜样慧苍生,坏的榜样祸人众。名人,若真想要面子,先请把自己因犯错误而“蒙羞”的屁股“擦干净” 才行——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勇于低下自认为高贵的头。
作为大师级的作家,作为学者型的人物,作为教授级的评委,俺想,一向敢说敢做的余先生面对眼尖的观众绝对应该拿出点度量/肚量来才行。毕竟,作为一个连续三届担任央视青歌赛综合素质的“主考官”,余先生怎么能弃自己的“语言素质”而不顾,甚而“忍心”让屁股后面热心的追随者频频掩鼻呢?!
从这个角度上说,名人只有先把屁股后面的事宜处理得当后,才能真正拥有风光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