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地址的两种方式
(2025-01-19 16:19:32)分类: 死理性派 |
上一代人和小怪报地址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第一次去某个园区,有两种报地址的方式。其一、“某某园区A栋605”。其二、“你地铁2号口下来没走几步就会看到一扇小门,进去一直走,到喷泉右手拐弯就有一部电梯,到6楼,出电梯左手边最大的那个房间就是。”
上一代人喜欢第二种。看上去挺好的,交代清楚。有什么问题呢?有,容错率低。只有当上一步正确,才能继续下一步。好像每一步都很简单,但对于新手来说,错误千奇百怪,都做对反而是意外。比如,下了地铁走下楼梯没有发现二号口,只有最保守的做法才是重新上楼换个楼梯下,更省事的做法是看看地图,找一个也差不多一样近的口出。这样,方法二的表述就失去意义。比如,地铁口没有问题但出了地铁错过了小门,再走几步看到大门,但这门也不算大,误以为是小门,如果恰巧也能看到喷泉,很有可能不是那个喷泉或者方向关系不该右拐。总之出错没有得到及时反馈,当发现问题时不知道哪一步有误。最后就是“最大的那个房间”,熟悉的人知道各个分房间的大小,但第一次到访者当他看到一个较大的房间,他不能确定是不是最大的,继续走,房间小一些,依然不能确定刚刚那间最大。大概要多走几个房间,才能半信半疑。
选择方法二是因为当时地址编码混乱,几乎只有这种表达。当地址编码清晰后依然保留下来。显然方法一容错率更高。我们永远可以以此为方向,调整路线,先找某某园区,再找A栋,然后是6楼,最后是05房间。是线性的,每一步有没有做对我们都很确定,不会回溯。要意识到错误很有可能会发生,提前规避不如给予“回路”。比如小怪在没有导航的时代,要去某地会提前画好地图,会把前一个路口和后一个路口画上,并标记时间。这样,有提醒不必一直警惕;一旦错过了正确路口,不会傻乎乎的一直走下去,时间和下一个路口是出错的标志。
除了容错,还有一些显而易见所以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在上一代人的表述中丢失,陷入了知识的诅咒。例如坐公交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哪一站下?除了听站名,长辈们更喜欢说“公交车从桥上下来,停了就到了。”好像很清楚,长辈们就是这样应用的,但第一次到访者以此做参考,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关键信息的标准可能不统一,什么是桥?长辈眼里的桥是高架桥那种比较大的才算桥,而我们这一代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会比较严谨。把跨过一条小河的小桥也算桥,就容易出现问题。即使车程只有唯一的桥,也不轻松,我们会一直盯着窗外,直到终于上桥,我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算基本放下。显然漏掉了一个关键信息:时间。
在以前,公交车报站不规范,所以人们想出来这个招标识物的法子。现在海纳百川,越来越规范。而很多经验依然保留。其实,后一种方法理应更好,出问题是因为没有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