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规范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移动运营商(简称运营商)规范SP(移动增殖服务商)业务两年来,SP的整体业绩从治理整顿开始的急速下跌,到逐步稳定,再到之后一些SP又出现增长势头,从现象上看,似乎正在达到运营商治理之初的设想:规范市场,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
依照“规范市场”的说法,此前,SP曾经在“不健康”的轨道上高速发展了两三年,运营商的治理整顿,旨在遏制增值业务的欺诈性经营,因此,当监管行动展开之后,尽管许多SP感到业务开展深受影响,但一想到是为了健康发展作贡献,便只有甘心配合的份。
拿中国移动来说,利用“MISC”(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
Center,移动信息服务中心)平台对增值业务进行监管,SP向用户提供的所有业务数据首先必须接受MISC的检查,只有符合MISC业务和计费规则的信息才能够正常发送,希望通过近乎透明的监管解决收费欺诈和信息骚扰的问题。
MISC不仅仅规定了计费方式,围绕计费和信息骚扰还设定了很多业务流程限制,MISC业务流程限制对SP业务创新日益构成障碍。面对MISC平台的业务检查机制,SP业务如果不符合MISC的规定,就无法正常开展。
从提高SP业务的灵活性来看,需要适度放开MISC对业务的过多限制;从监控的角度看,即便在目前的限制条件下,SP想进行非正常的运营,也不是困难的事情,MISC需要更严格的限制。
什么原因导致SP市场出现如此两难境地?运营商监控上出现矛盾的症结何处?
价值链错位
天文学中的三体运动与两体运动看上去差异不大,复杂度却高了一个数量级。SP通过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服务,用户通过运营商缴纳信息费,运营商将收取的信息费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账给SP,看上去简单的三体关系,执行起来则比较混乱,这似乎从天体力学中的三体运动能看出点征兆。
从业务流程上看,SP是服务提供者,用户是服务接受者,SP和用户构成服务和被服务关系。但从交易流程上看,用户并不是直接将钱交给SP,而是交给了运营商,所谓代收费或者代计费。
目前,运营商首先作为通信平台商为广大的SP提供基础服务,其次又充当了代收费的角色。如果运营商从业务控制的角度上进行管理,那么运营商必须将自己定位成业务运营者才比较合适,如果从收费的角度出发,加强信用建设的才能有效解决SP的服务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运营商企图抛开业务运营进行的所谓业务监控,是导致目前SP业务在一个不合理框架下难有创新的原因。
金融性质的业务,并不适合运营商的角色来运营。电子类产品消费国际上采用更普遍的做法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支付,由于国内缺乏足够的信用支付手段,代收费/计费实际上是一种边缘状态的信用支付。
尽管现在运营商表面上将代收费制度改成带计费制度,将收费和计费分开,但由于实际中收费渠道的限制,运营商代替收费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
运营商不合适地充当了两个角色,并将两个角色的责权关系混在一起。打了折扣的信息交易和业务交织在一起,成为价值错位的产业链。
贪婪的赢者通吃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一些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格局越来越明显,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垄断登峰造极,处于核心地位的巨无霸对整个产业链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在SP初期,SP成为运营商的探路石,想当初运营商忙着找SP要求送接入号码(运营商分配给SP开战业务的号码,通常比移动电话号码短,常常是4~5个数字),就怕SP不满意而不开展服务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现如今,局势逐渐明晰,贪婪作借口,垄断为基础,驱逐SP开始。
结局
SP作为中国转型经济的特殊产物,其产生的理由过于牵强,现在,退场的SP又显得有些悲壮,CP、SP与运营商的博弈结局尽管已经注定,对于运营商,还是难逃卸磨杀驴的责难。
行业垄断背景中,谁还会甘心做第二个SP?平均寿命才一位数的中小企业艰难地生活在宿命中,唉,养活一个企业远比养活一个人要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