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边新种七株梅——白居易《新栽梅》赏析
标签:
文学诗词咏梅白居易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唐朝、五代咏梅诗词赏析(23)
诗人在池塘边刚栽了七棵梅树,写下此诗,表明自己对梅树的喜爱与期望。
全诗模仿《离骚》诗意,写诗人在池边种下七株梅树。屈原在《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的句子,以大量种植香草喻培育各种人才。白居易在此诗中借亲手栽梅,亦含有培养人才之意。诗人要到梅树开花的时节来查看这七棵梅树,他是非常希望梅树能茁壮成长的。
这首诗通过栽梅一事,表达了诗人良好的愿望。开头一句“池边新种七株梅”,点明栽梅的地点和棵数。“新”,紧扣题目。第二句“欲到花时点检来”,写诗人的打算,等到开花时再来查看。关于“点检”,无疑是“点检”梅树生长的情况,梅花盛开的情景,梅花艳丽的程度,当然,“点检”也包含着观赏的内容。
诗人在苏州刺史任上,为着替皇帝拣选贡橘,曾在长洲游览。“长洲”,古苑名,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太湖北。长洲苑桃李芬芳,争奇斗妍,它表面艳丽却易于凋零,此刻似乎怀有对梅花的嫉妒心理。“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诗中以桃李喻小人。诗人明确表态:他要自己亲手种植的梅花盛开,而不要担心桃李嫉妒。拿梅花树和桃李作对比,明确表示出诗人的爱憎态度。此中深意,只有对梅花的高洁品性有充分了解的诗人,才能体会出来。
这首诗写得明白晓畅,风格平淡自然。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六年进士。先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后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为杭州、苏州、同州刺史,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他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其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前二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平易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转自王传学《感受梅花诗意美——咏梅花古诗词赏析》,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