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夜霜寒木业秋——咏霜降古诗词赏析(三)

(2025-10-22 09:19:51)
标签:

文化

文学

诗词

霜降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一夜霜寒木业秋——咏霜降古诗词赏析(三)

            一夜霜寒木业秋

                ——咏霜降古诗词赏析(三)

                 

                  川   

 

霜降,这个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带着浓浓的秋意,悄然来临。在这个节气里,寒霜轻覆大地,红叶美景如画。诗词中的霜降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的《过夏国新安县》,于霜降日回忆当年途经西域阴山松关,前往新安县时的旅途经历,描绘了瀚海潮涌、天山风吼的边塞壮丽景象,以及霜降时节气候爽朗、月色清寒的特征:

昔年今日度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

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

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工于诗词,政绩卓然,风格豪迈慷慨,疏朗开阔。著有《湛然居士集》等。

此诗创作于丁亥年九月十五日,时值霜降节气。诗人在随军途经西域阴山松关时,目睹路途崎岖、车马难行的景象,结合瀚海潮涌与天山风吼的壮阔景观,以及霜降时节气候爽朗、月色清寒的特征,回首往事,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首联昔年今日度松关,车马崎岖行路难,诗人回忆几年前的霜降日过松关的情形。松关,即西域阴山松关。车马崎岖,指车辆和马匹,走在坎坷的山路上。

诗人回想几年前的今天,度过西域阴山的松关。乘坐的车辆和马匹,走在坎坷的山路上,异常艰难。

颔联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写诗人过夏国境内时所看到的霜降景色。夏国,即西夏国。

瀚海潮喷,写西夏大湖之景。千浪白,言湖上风浪滔天。天山风吼,天山上寒风怒吼,万林丹,即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瀚海与天山,一湖一山,遥相呼应,壮丽辽阔,打开了诗歌的广度与深度。

颈联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写得极为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西夏国的霜降气色十分干爽,月色增一倍凉,是相对于中原来讲的。

霜降时节,天气变得十分爽朗干燥,月亮看上去却比中秋时节寒冷一倍。诗人抓住了霜降的天气特征:天气变冷,气温骤降,写出了对于霜降节气的喜爱。

尾联回首三秋如一梦,梦中不觉到新安,诗人回首这三年来西征西夏国的经历,恍如一梦。梦中不知不觉就回到了洛阳新安县。

据原诗题注云:时丁亥九月望也。丁亥为公元1227年,诗人三十七岁。可知,这三年诗人追随成吉思汗,西征西夏,并灭西夏国。这是得胜归来。朝代更迭,形势剧变,诗人不由得感慨人生如梦,盛衰不由人,回望一代王朝就此覆灭,不觉感慨万千。

所以,他的漂亮颈联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其中也有打了胜仗、心中高兴的成分。作为随成吉思汗西征的主将,大蒙古国政治家,元太祖、元睿宗、元太宗的三朝宰辅,能写出如此佳句,自然与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极高的政治抱负有关。这两句就是诗人西征三年浓缩成的一句千古佳句,也可成为他志得意满的一种历史见证与写照。

 

同是写霜降时节之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舟中杂纪其十》,一反他人诗中的萧瑟之气,秋天的精致在诗人笔下逸兴遄飞: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这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一首霜降行舟诗。

霜降时节,天气转凉,云沉天蓝,一切山水,静谧安详。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之时,霜降之美,也就应运而生了。

首联“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写霜降时节的乡村之美。村头老树,沐浴着斜阳余晖;枕水人家,被一片竹林围绕。静谧的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一幅唯美的江南水墨画。

颔联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写霜降时节的风物之美。寒露已深,黄花清气渐冷;霜降时节,雄蟹膏状正肥美。这时菊花美,蟹膏美,美景与美食,不可辜负,让这个秋天温暖可期。

颈联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写霜降时节的逸兴之美。诗人到市集沽酒,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遥望青山,思绪仿佛欲向远处飞去。一边是快意饮酒,雄心壮志;一边是遥望俯畅,逸兴遄飞。美丽的心情,在霜降的美景与美食中,变得更加热烈。

尾联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写霜降时节的游兴之美。为诗人操舟行驶的,自有吴地本乡船娘;她们一边划着双桨,一边唱着新曲归去。既有船娘把舵,又有歌女献曲,这样的日子,岂不令人羡慕。这就回应了题目舟中杂纪,即在舟中记录下所见所闻的一切。

行动的舟船,给了诗人不一样的角度与灵感,把一组各自独立的画面,得以通过小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霜降乡景图,令人陶醉,回味无穷。

 

明代诗人郑茂的《都门霜降日作》描绘霜降时节的边塞风光与羁旅愁绪,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关切:

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

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业秋.

是明代诗人郑茂创作的一首霜降边塞诗,诗中通过风雨连朝”“笳声呜咽”“新月霜寒等意象,渲染出深秋萧瑟的边关景象,寄托了客居他乡的哀愁与对边关将士的关切 

一个“愁”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前两句“风雨连朝动客愁,笳声呜咽满边楼,写边愁之起。风雨交加,一连几日,牵动诗人的忧愁;胡笳声调,低沉呜咽,充满了边关城楼。首句以连日风雨引发游子愁思,次句以边楼笳声烘托苍凉氛围。

连日风雨,胡笳悲咽,使得诗人不由得想起边关将士的寒苦。客愁是自己,边愁则是写将士,都是为了国家背井离乡,同是乡愁无限情。

后两句卷帘何事看新月,一夜霜寒木业秋,写边愁之深。卷起珠帘,因为何事遥望一弯新月;一夜霜降,天气渐寒,落叶萧萧,一片秋意。借新月与秋霜点明时令,落叶纷飞更增添寂寥愁绪。

看新月,非但没有感受到新月之美,反而感受到新月之悲、新月之寒、新月之孤。诗人的情感在卷帘那一刻情绪酝酿到了高潮。何事是反问,加强了这种边愁的情感。

“一夜霜寒木叶秋”可谓千古名句。它不仅写出了霜降时节的天气情况,更写出了守边将士内心的愁苦。可谓一语双关,寄寓高远。

全诗意象鲜明,情景交融。诗中的风雨、新月、木叶、霜寒等意象,共同构建深秋肃杀之景,凸显节气特征。边楼笳声既暗指戍边将士的艰辛,亦映射诗人对家国安危的隐忧。

 

霜降时节,位于岭南地区的广东,秋末初寒,导致梅花早发、菊花晚开,形成梅菊并放的罕见景观。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通过实地观察,将这一违背常规季节规律的自然现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写下《九月望后梅已数花先黄菊而发喜赋》:

霜降初寒即吐花,不教黄菊陶家

篱边秋色兼春色,别作幽人一岁华。

此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霜降节气诗。约作于其晚年隐居时期(公元1680-1696年)。作为坚持反清立场的遗民诗人,借梅菊时序错位的物候现象,隐喻对时局变迁的观察与态度。

前两句“霜降初寒即吐花,不教黄菊擅陶家”,写霜降时节天气开始寒冷,九月十五日后就有数株梅花先于黄菊绽放了,似乎是不愿意让菊花独自得到陶渊明的喜爱。陶渊明酷爱菊花,诗中将梅花早开,说成是梅花欲与菊花争宠,暗含对政治话语权争夺的思考。

梅花初寒即吐花,与黄菊不擅陶家形成强烈对比,前者象征遇暖而争的品性,后者代表传统高士形象。通过意象碰撞展开道德评判。

后两句“篱边秋色兼春色,别作幽人一岁华”,写竹篱边既有迎春的梅花开放,也有殿秋的菊花吐艳,梅菊并芳,春秋兼色。另外也可以作为隐居之人一年欣赏的美好风光。表达了对这种自然现象的喜爱,与诗题中的“喜赋”相印证。

秋色兼春色打破季节界限,以混合时序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展现诗人突破常规的艺术构思。幽人一岁华,将自然现象人格化,既指隐居者的生存状态,又暗喻遗民群体独特的时间体验。岁华既指花卉的开放周期,又暗含诗人对生命历程的思考。

全诗通过描写霜降时节梅花早绽、黄菊晚开的特殊物候现象,运用对比手法构建梅菊意象群。诗中篱边秋色兼春色等诗句既反映了岭南特有的气候特征,又寄托了作者作为遗民诗人坚守气节的政治隐喻。

作为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该诗中展现了细致入微的自然观察能力。诗中记录的梅菊并放现象,为研究明清时期广东气候特征提供了文学佐证。

在节气文化研究中,该诗常被列为霜降节气代表性作品。学者认为其突破了传统节气诗词的悲秋窠臼,通过梅菊共绽意象展现生命张力。

该作品被收录于《翁山诗外》等诗集,在霜降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研究中具有重要文学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