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见南山
(2013-04-22 12:06:03)
标签:
文学词语赏析杂谈 |
分类: 词语赏析 |
近代词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成名句。”他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他举的例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颖亭留别》)。
王国维讲的“无我之境”,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淡,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就被唤醒了。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作品,是诗人热爱大自然、喜爱田园生活的体现。诗中说“采菊”,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只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一块回去,心里十分喜悦,所以说“悠然见南山”。句中的“见”字表示无意中看到,改为“望”字,变成有意去看,那就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不合了。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曾经把自己辞官归隐比作“鸟倦飞而知还”,所以他看到南山的气象时,“飞鸟相与还”,想到自己脱离了恶浊的官场,内心很喜悦,这是由此时的景引起的。这样的境界是在无意中看到的,不可能有意去找,用“望”字变成有意去找,就破坏了诗的意境,跟当时的情景不相合,变得毫无诗意了。
元好问的诗《颖亭留别》共有十六句,中间四句是:
这首诗写诗人急于想归去,心情并不悠闲。可是他看到寒波淡淡,白鸟悠悠,很悠闲的样子,跟自己的心情并不相同,诗人于是把悠闲的物态写出来,用来同自己的心情对照,起到反衬的作用。当时诗人的心情并不悠闲,这种悠闲的感觉是外界唤起来的,所以也是触景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