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传统文化教学——建立学生文化自信
(2025-02-21 13:03:26)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推进世遗古城“学术力量民间化、民间力量学术化”。本学期,我校成立了闽南文化传承学习小组,同时围绕闽南语的知识展开交流讨论,怎样在校园积极推进闽南文化学习?本人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传统文化教学——建立学生文化自信》一文,以飨读者,欢迎更多文化爱好者一起加入世遗文化---闽南语的研究之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化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同时还对语文教育的特点重新进行了论述:“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作为泉州地区的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是南音教学者,我就如何将闽南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功能展开探究?本人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育与闽南传统文化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化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同时还对语文教育的特点重新进行了论述:“由于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二、渗透文化教学,培养语文素养
1.语言积累与运用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知识天地的开拓,思想教育的进行都离不开民族化的工具——语言和文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例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生字“豆”时,结合府文庙的祭孔容器“豆”的样貌,了解“豆”字的本义,理解府文庙大成殿对联“六卷经书既定中华道统,千秋祖豆重开吾郡斯文”。结合一年级学段特点,积累一些相关的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眼见未必为实”等,并诵读《论语》的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传承了传统文化。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例如,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作者是巴金,引导学生了解巴金诸多作品中关于泉州的部分:“这个学校也是由一座旧庙宇改造的。外面是广场,两株大榕树立在阴暗的背景里,两大堆茂盛的绿叶在晚风里微微摇动,好像两个巨大的黑影在空中舞动。”——选自巴金《电》片段(这里的旧庙宇指的是泉州武庙,也就是现在的泉州黎明职业大学中山校区。)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系列作品中发现问题,用于探索:巴金为什么会在泉州完成这些著作?从而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深刻体会到泉州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巴金文学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实践中真切感受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其中的智慧,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审美感受与鉴赏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五年级上册《金字塔》一课通过学习两篇不同体裁的阅读文,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感受金字塔的建筑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开拓学生的思路:谈一谈“东方智慧”,做一次《泉州古塔知多少》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调查,感受到闽南古塔的建筑之美,感受闽南古代工匠的创造精神。
4.文化自信与传承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爱国主题”,结合本单元综合实践主题“奋斗的历程”,开展“爱国华侨”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
闽南传统中难能可贵的是“爱国爱乡”的情怀。只要略有余力,海外游子便会回乡创业,投资兴业,热心家乡事业,捐资助力家乡发展。例如,陈嘉庚就是爱国华侨领袖,先后在家乡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他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闽南传统文化,主要以观察、参观、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沟通更多的闽南特色文化,宣扬和传承了优秀的闽南传统文化,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把握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建立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