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游石门

标签:
旅游 |
到达石门落实好宾馆后就在小镇闲逛。在石门主要是参观“丰子恺纪念馆”,那是次日上午的安排。
沿着寺弄路慢慢地向北行走,东张西望看着沿街的建筑、绿化、小桥、河水,还有各种各样的商铺及一眼能看到的商品。一条小弄墙上的这幅宣传画颇有特色,很符合此镇所有:
一直到了镇子里的集贸市场进去走了一圈。市场很规整,面积也很大,商品分类设摊也很好找,只是肉类摊档上面的照明灯还是增鲜灯没有更换掉。农产品价格比较平民,与小镇的定位相符。顺便买了些水果、食品后返回宾馆。
晚上,子恺路上灯光闪亮,与几十年前乡镇到处乌漆麻黑不可同日而语了。
慢悠悠地在人行道上行走,有超市和大商店就进去参观一圈。到了石门车站对面的小广场了,有音响在播放着广场舞的乐曲,灯光下有几人在跳着舞,小朋友们喧闹的在周围嬉戏玩乐。
我们驻足观看着,渐渐地广场上热闹起来,更多的女士加入了跳舞的行列,在领舞人的带动下焕发着满满的热情。也有几位男士加入了进去,有模有样地学跳着。接着,我们在边上的绿化带和口袋公园走了走,有位男士和着广场上音乐的节奏独自在跳舞,或许还不够熟练不想早早地加入进去吧。
次日早起后去街上吃了早餐就整理物品准备离开。查了百度看到纪念馆开门时间是8点,于是打开电视机看看“朝闻天下”消磨时间。
近8点了,退房前往纪念馆。
走到纪念馆东的桥上,看到栏板上有丰子恺的漫画石刻,桥名“木场桥”是其幼女丰一呤所题:
随手拍了几幅漫画:
桥头的大井弄1号就是【丰子恺纪念馆】,是由“丰子恺漫画馆”和“丰子恺故居”两部分组成,此时并没开门。故居墙上有开放时间9点到16点半:
故居边上的房子居然还用这种老式的排门板,城市里的年轻人肯定是不知道这种东东的:
大井弄房屋的外墙都粉刷的很白,环境也很干净:
在拐角和地头有着漂亮的花,可我都叫不出名:
还有这一簇丝瓜出墙来:
信步走到了河边,对面整齐地停泊着一列小渔船,一位渔民穿着防水裤在冲涮着渔具:
走过小河上的桥,来到了大运河在这拐了120度的石门湾,河边有文物保护石碑:
运河上船只穿过石门大桥往来不息。眼前停泊着的这条空船看起来并不高,但如果站在水面伸高手臂也绝对够不着船面,因为其吃水线就高达3米:
往前不远处就是有名的“古吴越疆界碑”,正面是碑名,背面是碑记:
春秋时,吴越争霸江浙,越王垒石为门,“置石门为吴越限” 这就是石门命名的由来。立碑处是当初“垒石为门”的边界垒石弄口,现在已找不到痕迹了。
逛了一圈回来纪念馆开门了:
刷身份证进门,先看到的是一个庭院,丰子恺先生的铜像在庭院正中。先生的坐像很精神,让人崇敬:
院子东面的白墙上是一溜先生的漫画石刻:
院子西面是故居,白墙黛瓦绿芭蕉很是养眼:
“丰子恺漫画馆”的匾名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
漫画馆有四个展厅,分别陈列的是先生的艺术生涯、书画精品以及中国漫画名家和当代漫画家作品。
在先生的艺术生涯中,《护生画集》是很重要的作品。
《护生画集》是丰子恺与他的老师弘一大师共同酝酿创作的,弘一大师题写诗文,丰子恺先生作画。意在提倡仁爱、劝人戒杀从善,建立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弘一大师嘱咐丰子恺,画集应是通俗的艺术品,应以优美柔和的情调,让阅者生发凄凉悲悯的感想。
自1927年开始至1973年,这本画集前后创作过程长达四十六年之久。弘一法师于1942年圆寂,但是丰子恺仍然继续完成师尊的嘱托共完成了450幅图文并茂的《护生画集》。
看展览时那通俗易懂的诗画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真正的珠联璧合难以忘怀。因当时看得很投入并没有拍照,从网络上复制的图画不能上传。
看完了漫画馆,参观故居:
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始建于1933年。1937年11月,毁于日军炮火。1984年重建。
从东边墙门进院,墙门里面上方“欣及旧栖”四个大字,是根据当年丰子恺题书仿制复原:
左侧院墙上两大门斑斑焦痕,这是先生的堂兄从抗日炮火中抢救出来的原缘缘堂留下的唯一遗物:
院墙上镶嵌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缘缘堂正厅的门楣上悬挂着叶圣陶书的“丰子恺故居”匾:
正厅的堂额下面有一幅红梅中堂,中堂两旁悬挂两副对联,内联是“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外联是“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丰子恺书房内有其使用过的书桌:
离开丰子恺纪念馆后,我们走过石门大桥到了运河对岸的玉溪亭,这里是围棋大师吴清源祖居地石碑亭:
石碑正面是“吴清源祖居地”:
背面有吴清源手书“寿石不老”四字及碑记:
走出亭子,运河上正驶过一高大的船只,吃水线约4米,就像一幢房屋慢慢地从眼前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