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新篁

冬日的周末多云天气,温度不太低,风力3—4级,适宜外出。于是坐上公交前往早已想去看看始形成于明代的古镇新篁。
到达新篁下车后沿着青龙路往西走,原本打算在新兴路向南去镇南街,然后走镇西街,回头再走镇东街。但新兴路大修封路了,只有继续往西走寻找向南的道路。到了南北向的太平路折向往南走,不久看到了黄色外墙的建筑,太平寺到了:
走到尽头就是河边了。站在路口往左看,一条水泥路向东延伸而去,除了住宅门墙上的镇南街门牌外,哪里还能寻觅到曾经很繁华的历史老街的踪迹:
造成这一切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侵华日军对这里的疯狂烧抢掠夺,使得古镇从此衰落。
右边是太平寺。据资料介绍,太平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高宗曾避难于寺中,故名“报恩寺”。至明洪武年间,时值瘟疫流行,凡饮用寺中井水者皆无恙,四乡村民纷纷来求水,保得平安,故改称“太平寺”。
太平寺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
太平寺的天王殿和正大门:
太平寺前面就是太平桥。太平桥始建于明朝,乾隆廿九年(1764)重建,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继续往西走,来到了横跨丁溪河的建设桥,眼前是缓缓流淌的小河。河西是镇西街,寂静的老街空无一人,路面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但连续几个伸展在小河上的河埠头告诉我们,曾经这里居民的生活也是热闹非常。远处的大中桥曾是小镇当年的商业中心,如今那繁华喧闹早已隐入历史的尘烟之中:
走下桥堍,往南的镇西街也很冷清,翻修过的路面上还能看到曾经石板铺路的痕迹,零乱攀拉的电线诉说着这条街是很老了:
南星桥,清嘉庆五年(1800)重建,据说是嘉兴保存最为完好的七孔石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残余的牌坊已经看不清上面的文字了,旁边也没有介绍的东西,估计是节孝牌坊一类了。它默默地耸立在河边也不知有多少年了,看来还是很有厚重感的:
走过这家祥盛机械量具厂,里面传出了机械加工的声音,但这面目全非的厂牌却是显示这个厂的历史也很久了,肯定属于上世纪60.70年代乡办工厂这一类,也是现在很少见的了:
这棉被加工铺子,虽简陋但很实用,城里早已见不到了。这加工的机器也是很有年代了,门口堆着已加工好的成品说明这生意颇受居民的欢迎:
在镇西街的尽头,是属于乡镇特有的兽医店,墙上的广告语却说着是多种经营的性质:
沿着水泥路面转向西面,已是大片的田地了。看过去田地上有默默守候着的稻草人,有静静堆放着的稻杆堆:
回到建设桥边,往北的这几间房子显然有些年头了。那纹路纵横的木门板,显得厚重而又有些破败,下半部木板上被桐油刷过的地方已经让岁月冲洗白了:
走过石板桥到了镇东街。这里的石板路是原来的面貌了:
走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两边高低错落的屋脊,斑驳的院墙和裸露在外的青砖,都是老街饱经风霜的印记:
这家古玩店先前一定是很有意思的,老板对古玩的知识、眼光也肯定超过了许多行内人,是一个古玩杂家:
通向丁溪河窄小的踏步阶梯,给了附近的居民在河中洗涤的便利,也承载了许多的家长里短和说不尽的故事:
这家被铁皮牢牢封闭住的商店,在那个时代是居民们了解、接受许多新工业用品的中心,如今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知它今后的命运是什么:
曾经新篁老街集镇人丁兴旺,工商贸易相当繁荣,如今老街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当然,老街上的一切依然是独特和珍贵的。这里沉淀着历史,这里承载着古镇居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