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的棋局

(2023-07-24 10:25:44)
标签:

读周斌詹茜卉主编的《

历史的棋局

——读周斌 詹茜卉主编的《历史的棋局》有感

 历史的棋局


历史如同一盘棋局,帝王将相就好比是棋子。我们品读历史时,就像一个观棋不语的“旁人”,静静地看着帝王将相生死博弈,细细地品味宦海风波凶险异常。

合上《历史的棋局》那一刻,我想自己是被历史骗了。原来真实的历史更冷血,更无情,更值得现代人细细把玩,慢慢地咂摸味道。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如果把历史比作棋局,这盘棋就是一盘围棋。棋盘上的经度纬度,就是历史的时间轴,横向纵向交错;如果帝王将相是棋子,那么血流成河的战场,帝王相将的生死博弈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局。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卧薪尝胆,勾践忍辱负重,原来只是个立志的故事。真实的历史是国与国之间的领土纷争,打不过人家才忍辱负重,最终赢得一时的胜利,却最终亡了国。刘邦大杀功臣,不能怨吕后,是为了削藩。霍去病“封狼居胥”是因为汉武帝太强,张骞摸清楚了匈奴的路线,加上国力支撑,精锐尽出;宣武门之变,李世民哪里是被动反击,分明是早有准备;大唐国运之战,早已经埋下了五代乱世的种子;唐代宦官权力之大,是为了制衡地方军阀;北宋灭亡,不因为宋钦宗相信江湖骗子,而是稳定军心需要神棍的辅助,没曾想演砸了;“土木之变”,何止是明朝内部的血腥内讧,瓦刺与鞑靼最终的结局,说明乌鸦嫌猪黑,忘了自己其实也挺黑的。

因伐而失,因弃而获。这几天看《长安三万里》突然就顿悟了,活到85岁的大唐名将郭子仪,究竟是怎么活得过来的,那真是如履薄冰;你说也怪了,看了《封神第一部》突然理解了隋炀帝的残暴,原来是遗传的,商纣王也是一样的道理。至于四国“追逐打闹”,蒙古打西夏,西夏打金、金打南宋,说白了就是草原民族打农耕民族,最终都亡在自己手里;至于“洪武”与“建文”,想到最多的就是“大棒理论”,朱元璋深怕自己的孩子被开国大将们威胁到皇权,于是借着蓝玉案,杀杀杀,结果忘记了最能打的就是自己的四皇子,更深层次的是文官与武将之争;至于清军入关仅仅一年便攻占南京,为何彻底消灭南明政权却耗费了20年,因为八旗子弟就几万人,中原大地人口众多,但是毁就毁在内斗上。

胜败无定,亏成相转。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国运也是如此。商朝灭亡直接原因是武王伐纣,间接原因是铅中毒,影响后代子孙的智力问题;大秦帝国的崛起,看似变法兴国,其实质是盐霸之路,没想到盐事兴衰影响国运;黄河决口成为压倒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源是蒙族始终无法汉化;于谦的《石灰吟》注定了,他的选择为国而死;从年羹尧之死,看清楚年氏家族的逆袭之路,原来所谓的祖宗保佑是真的,起码朝中有人好做官是真的。

历史的棋局——冷眼旁观,静心品味。

 

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取胜法则
后一篇:保持定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