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胜法则

标签:
——读宫玉振《善战者 |
取胜法则
——读宫玉振《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有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胜负输赢。谁都想取胜,但是取胜的因素往往包含着遵循道法规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宫玉振老师以《孙子兵法》为题,通过十二讲阐述取胜法则。我拜读《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两遍,略微有一点心得体会,想要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孙子兵法》是目前中国存世最早的兵书,它的作者是孙武,成书年代可追溯到春秋晚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厚植了中国人基本的文化精神。而《孙子兵法》从战略的高度,揭示了战争取胜的基本要素和根本原理,也基本确定了中国人战略思维和战略偏好的基本特质。远离战场上硝烟弥漫,沉醉于商战中的胜负博弈,有机会不妨认真读一读《孙子兵法》,或许对人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第一讲 五事:管理的五大要素
究竟什么因素能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呢?孙子的回答是:“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五大要素。
什么是“道”?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道,就是企业共同的愿景,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共同使命。
什么是“天”?孙子曰:“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就是天时,就是时势、大的战略趋势。或者可以理解为当下大的社会趋势。
什么是“地”?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就是地形、就是战场。如何分析这个战场呢?孙子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远近,就是作战区域的距离远近;险易,就是地形险要、平坦的程度,引申商战就是资源要用在刀刃上,也就是重点客户、关键领域、战略通道;广狭,就是作战区域的广阔与狭窄之风,能容纳多少军队展开,延伸为商战就是市场的容量有多大,消费者究竟有多少,发展潜力究竟如何,为此到底该投入多少资源;死生,就是战场的“死地”和“生地”之分,前者进入“死地”九死一生,后者进入“生地”,进退自如、攻守兼备。
什么是“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领”,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的领导者或者说企业家。那么孙子对于为将者又有何衡量标准呢?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所谓的“五德”。梅尧臣概括为20个字“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什么是“法”?孙子曰:“法者,曲制、管道、主用也。”法,就是军队的编制,将领的管理,军需的供给等内容。简单说就是企业的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后勤财务等系统的管理能力。
如何理解“五事”这一战略管理模型呢?“道”,就是企业愿景;“天”,就是企业所处的大势;“地”,就是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市场;“将”,就是企业家和核心管理团队;“法”,就是企业的法规、制度、流程,说白了就是企业的组织与管理。“道”,解决企业“为什么要干的问题。”“天”,解决企业“什么时间干最合适。”“地”,解决“选择在哪里开战最好。”“将”,解决企业“究竟由谁来干的问题。”“法”,解决企业“如何干才能保障成功的问题。”
第二讲
所谓的“七计”其实是对“五事”的细化延伸,围绕“五事”,从七个维度分析比较双方的优劣,从而判断战争胜负的结果。
主孰有道?“主”,就是君主,就是企业领导者。企业领导者的眼光、胸襟、境界、格局,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家的层次、高度、境界、导向、文化与价值观、局限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层次、高度、境界、导向、文化与价值观,直至企业的局限 。
将孰有能?“将”,就是将领,就是具体贯彻执行的指挥家、管理者,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经理。将领凭借着自己的从容的指挥,坚决贯彻执行君主的意图,才能从作战层面上影响战争的胜负结果。
天地孰得?天时地利,得之者成,失之者败。打仗要选个好天气,商战要选个好时机。
法令孰行?制定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不是严格执行呢?我看现实未必。破坏企业规章制度的往往是企业老总。如果总认为规章制度是约束别人的,不是约束自己的,又怎么可能做到令出必行呢?
兵众孰强?兵,指兵器,众,指装备。打仗吗?主要是靠人。双方的装备是否精良,哪一方装备碾压对手,自然与会成为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士卒孰练?士兵训练是否有素,作战意志,作战决心是否强烈;在强大的军队,一旦忽略和放松了训练,就会空有其表。《骄傲的将军》就是例子。
赏罚孰明?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赏罚公平,赏罚也要适度。
第三讲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是全胜的四个层面。上兵伐谋,就是要构建长远战略,有战略眼光,通过取势和提前布局,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伐交,就是要建立战略联盟,学习资源整合,弥补自身不足,从而改变力量的平衡;其次伐兵,不是硬碰硬的力量对抗,而是用智慧去打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攻城靠的是实力的比拼和资源的消耗,明智的将军减量避免陷入攻城的境地。
第四讲
“先胜”是全胜理念在作战领域的一个延伸。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说点能听懂的,就是先要保证自己不输,再把握赢的机会。先要寻找战略性的机会,就要有足够的定力,不要打无把握之仗,要有冒有胜算的风险。
第五讲
何谓“势”?“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势”不可逆,没有人能够跟“势”对抗,不顺“势”而为,不认识“势”的潮流走向,就会被“势”淹没。所以想要“借势”,先要“见势”、“明势”,心里要知道势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那么 如果没有“势”可借助怎么办呢?就要“造势”。如何“造势”呢?首先要“蓄势”为“势险”做足准备工作,然后以上击下、势如破竹。其次要“节短”,就是要短促、干脆、利落。孙子曰:“势如彍弩,节如发机。”但是也要小心“势”背后的陷阱,谁不想顺势而为,如日中天,但是狂欢之后,“势”也会衰竭,要把握度的掌控。
第六讲
避实“击虚”。“击虚”就是“先胜”理念的进一步发挥,就是要避免进攻对手的优势,从对手力量薄弱的地方入手,打对手关键而又脆弱的节点,当然,“击虚”也不是逢“虚”便击,而是要找到对手弱点中的弱点,利用对方的大意和疏忽,最后给与致命一击。攻心为上,是“击虚”的最高层次。一旦突破对手的防线,要持续投入力量,不断进行攻击。
第七讲
“兵者,诡道也。”在战争中,取胜并不是单纯靠力量直接对抗,还要靠策略的巧妙运用,去掩护自己的行动,去破坏对手的计划,去制造和利用对手的失误。孙子提出“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啥意思呢?就是啊,明明能打,但我假装不打,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意图;明明能用这种打法,但我假装不用,掩盖自己的企图与计划;明明可以近处发起进攻,但我先要在远处打你;明明我要在远处打你,但我偏偏先在近处做出攻击的模样,吸引你的注意力;人吗,都是趋利避害,我就用小利来引诱你;制造混乱,在乱局中获得胜利;对手力量充实,几乎无懈可击,怎么办呢?做好准备,要有耐心,等待时机,一击命中;对手性格暴躁,易于激怒,咱就挑逗他,让他失去理智,等他犯错误;对手谨小慎微,那怎么办呢?让他骄傲,让他狂妄,从狂妄中走向灭亡。对手整戈待发,养精蓄锐,怎么办呢?折腾他,让他疲于应付,疲惫不堪。对手上下一心,十分团结,怎么办呢?通过离间的方式,把他们剥离、拆散,让他们彼此猜忌,最终变成孤立无援。
第八讲
“任势”就是借助大势去打,“先胜”就是有把握地打,“击虚”就是有选择的打,“轨道”就是有策略的打,“并力”就是要集中力量去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打仗讲究稳、准、巧、狠,诡道是巧,并力就是狠。集中绝对兵力优势,全力以赴,碾压对手,以凌厉的攻势取得敌人的上将人头。切记“集中兵力”,切不可同时追逐多个目标,导致资源分散,力量空虚,目标落空。“集中兵力”也不是四处出击,不要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力量;十指断其一指,要接受“集中兵力”会造成局部和次要方向的损失。想要“集中兵力”,也需要策略掩护,让对手不能发现你集中兵力的优势。
第九讲 主动:对抗局面的掌控
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要调动对手,而不是被对手调动;要塑造对手,而不是被对手塑造;要控制对手,而不是被对手控制;要摆布对手,而不是被对手摆布。无论强弱,打仗一定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尽可能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化战略上的被动为战役战斗上的主动;“攻其所必救”“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就是要打他的要害,让他不得不听我调动。
第十讲 机变:打法的机动灵活
“兵无常态,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利制权,要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
第十一讲
“先知”,就是提前知道对手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孙子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比不知己,每战必殆。”“知”是“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做到“形人而我无形”,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无所不用其间。也就是说,想要先知,就要不择手段,使用间谍,刺探军情,由此掌握对手的头脑和内心。关于“知”,作者提出三条忠告:一是要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二是要保持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三是要把你的认知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十二讲
商场如同战场,为将之道不仅要具备“五德”,避免“五危”,还提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静以幽,正以治”等。啥意思呢?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需要进攻就果断进攻,不要因为追求个人的名利,而导致战争失败。“上下同欲者胜。”就是带兵打仗,要上下齐心,做到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弟兄们才愿意跟着你干,与你并肩作战。“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静,就是要沉着冷静;幽,就是要思虑深远;正,就是要公正严明;治,就是要有条不紊。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