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农业强国”?

标签:
读姜长云《农业强国》 |
如何解读“农业强国”?
——读姜长云《农业强国》有感
拜读完姜长云的《农业强国》,想得最多的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恰恰是因为有了对比才知道我们有什么优势,短板和不足在哪里,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如何让我们的农业大国发展成农业强国?
首先,弄清楚“农业强国”是什么?“农业强国”有两个层次的理解角度。第一个层面:农业强,国家才能强。农业是国家基础,是国家成为强国的根基所在,也是国家强,农业必须强的前提保障。第二个层面:农业发展阶段的角度考虑,“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发展进程。两个层面的理解角度不同,但是最终汇聚到一个焦点就是“强”国。如何才能让大国小农的中国国情,从大而不强,转变发展到又大又强呢?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必答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谁是“农业强国”?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荷兰都是农业强国。作者立足农业强国的构成要素、发展规模、市场竞争力、以及各国的优势进行了对比,基本描绘出“农业大国”的模样。农场主、农业合作社、农业行业者联盟、农业金融帮扶政策、农业产业联盟、农业服务业体系,农业国家化交易平台、农业跨国公司及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等。一张农业强国的蓝图就绘制完成。
其次,我国农业发展面对的诸多问题。别人家的再好也是别人家的,咱需要立足本国国情考虑农业问题。我国是典型的“大国小农”,从事农业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农业种植规模小且分散,18亿亩耕地就是我们保障粮食供给的红线和底线。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现在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从“吃饱”向“吃好”“吃的健康”转变的问题。显然涉及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过去您种啥我吃啥,现在是种的越多,也许赔的越多,也就是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量的问题向质的问题过渡,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理解就是15元的草莓满大街没人买,却愿意花40元购买有机草莓。生活好了,人讲究了,不愁吃穿,开始向高品质生活过渡。农业产业的量变开始向质变过渡,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安全认证、安全评估、更加注重,反倒不在乎那三瓜俩枣。毕竟生活好了,不差钱。但是我国的现状恰恰是一方面农业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对于高端农业附加值又供不应求。
最后,农业强国的方法路径问题。相比现代化农业产业,我国属于后发国家,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有更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面临来自农业强国的压力和挑战。毕竟人家已经强了很多年,我国才刚开始实行农业强国战略,要追赶的路还很长,而又时不我待,唯有奋起直追。怎么追赶超越呢?科技创新是牵引,科学育种,藏粮于技。农业科技投入力度要持续加强;农业人才培养要持续发力,让农业产业人才将论文写在田地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值,更为重要的是对普通农民的专业培训,让农民掌握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最大限度调动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这就需要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升级换代,现代农民技能素质的持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已经出现空心化、撂荒等诸多问题。要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给与农业更多补贴,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发展农业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种植的效率问题。还有农业振兴和农村发展的有机融合,让农村宜居宜业美起来、亮起来,让更多人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经济,守住乡土文化情怀;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更加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农民一体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