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

标签:
读陈文胜.著《中国农 |
中国农业
——读陈文胜.著《中国农业何以强》有感
拜读完陈文胜的《中国农业,何以强》想到了几个问题,打算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第一个问题:钱能当饭吃吗?如今的中国用“不差钱”形容,并不为过。你就看看餐桌上的食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能吃,只要能买到,都摆上了平常百姓家的餐桌上。于是问题就来了,咱“不差钱”,粮食才几个前,买就是啦。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中,中国的饭碗要放中国的粮食。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根基。别忘记老祖宗那句话“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谁来养活14亿中国人民的问题”。“不差钱”并不能代表深层次的危机可以化解。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中国人的饭碗。咱中国粮食安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粮食产量可以保障自给自足、供给充足;其次才是粮食进口主要是经济农作物进口,目的是粮油供给,至于粮食进口只占很小一部分。“钱不能当饭吃”,我们用这么一点土地,养活这么多人口,这是大国小农的国情所决定的。真赶上粮食危机,你就会明白,钱不能当饭吃,毕竟多少钱也买不来人的生存问题。
第二个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之问。过去的中国,能吃饱就成,特别是冬天存储大白菜就是历史的见证。如今餐桌上粮食所占比列少的可怜,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应有尽有。于是中国人从“吃得饱”开始向“吃得好”过渡,既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吃的环保。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些农副产品供大于求,农民丰收不增收,甚至越丰收要赔钱。而有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又供不应求,老百姓甚至宁可花费更多的钱,也要买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这就需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让农民愿意种地,因为种地能发家致富,还能赚钱养家。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一瓶矿泉水2元,一斤粮食能买到2元吗?这就涉及到深层次问题,二元结构的破题问题,以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谁是农民的问题?谁是农民,扎根土地上的农户是农民,告别土地之后“农民工”还是农民吗?其实关于农民的界定就两个字“土地”。这就涉及到土地承租权和土地经营权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我在农村有三亩地,我有土地承包权。但是我已经搬到城区居住,于是土地经营权就转给同村的李四。但是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地,避免土地撂荒就给与粮食铺贴、农具补贴,良种补贴,甚至是粮食直补。补给谁呢?补给土地承包人,而不是土地现有的经营者。也就是说种地的人享受不到土地补贴,不种地的人反倒享受种地补贴。这与多劳多得的原则又是违背的。
中国农业何以强?关键是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让农村的“能人”愿意带着大家振兴农业,要有农村的产业,要紧盯市场消费需求,加大科技农业的投入和研发力度,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还要让农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管住政府的有形之手,适度放开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