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

标签:
读李文明.著《读懂中 |
中国粮食安全
——读李文明.著《读懂中国粮食》有感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亚洲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处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是国之大者呢?结合李文明的这本《读懂中国粮食》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一代,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父辈人忍饥挨饿,自然也不会切身感受到“饥饿”的程度,但是我们有幸见证了粮票的消亡过程。为什么当时粮食供给要凭票认购呢?就是因为粮食安全问题。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产业,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以农业反哺工业,逐渐打造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过渡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迅猛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市,城市拔地而起,工厂遍地开花,对于粮食的需求日渐紧迫,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南粮北调”逐步演变成“北粮南调”,粮食主产区、粮食自给自足区、粮食消费区逐渐形成。粮食成为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的战略物资。
第二,守住耕地红线,坚持以我为主。或许我们认为进入新时代,中国粮食足够安全,加上历史性的实现了“十七连丰”,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还会为吃粮发愁。事实绝非如此,中国有14亿多的人口基数,超级大都市如上海、北京、广东人口更是达到千万级别,对于粮食的需求是客观且紧迫的。但同时,我国的土地耕地不过接近18亿亩,其中有近8亿亩的耕地是“靠天吃饭”,加上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对于耕地红线虎视眈眈。守住这18亿亩耕地,就是守住中国人的饭碗。要知道我们用不足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五分之一的淡水资源,养活着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耕地面积在以每年300——500万亩的速度缩减也是我们的国情。耕地面积减少,势必要在粮食产量上下功夫,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就成为实际刚性需求。
第三,未来“谁来种粮”?粮食强国之路,路在何方?关于粮食安全的思考更深层次的感悟是,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隐忧”。当前,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2.9亿人,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所占比重持续增长。现在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加上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科学种田、规模种田尚在路上。土地撂荒、无人耕种;非粮食耕地化,种菜、种花、种树,就是不种粮。粮食年年丰收,农民却未必能增收。如何才能实现粮食强国战略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安全战略。端稳中国碗,碗盛中国粮。办法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藏粮于地;提高粮食单产量,坚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藏粮于技;优化区域布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何才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格呢?从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农民,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实施生产者补贴,建立最低价收购制度;针对农业科技人员,实行人员聘任制度,加大事业单位改革,搭建科技研究成果交易平台,实现科研成果权益分享,允许科技农业技术人才自主创业、持股兼职;针对产量区政府,实施产量大县奖励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效解决“产量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问题,尝试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