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标签: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
——读马勇.著《中国儒学三千年》有感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周王朝灭掉殷商之后,殷商后裔被分而治之,儒学文化逐渐成为殷商后裔辅佐周王朝巩固皇权统治的意识形态后盾。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孔子早期儒学的形成,儒学文化逐渐自成一派。孔子死后,孔门弟子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趋势,谁都想说自己是孔门正宗,深的孔子衣钵真传,结果是儒家八派应运而生。孔门分派对于儒家文化辩证统一的看待未必是坏事,不同学派对孔子儒学有了不同的见解和感悟,大有百家争鸣的潮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法家继续在全国推广实施。最初商鞅在秦国变法,让秦国一跃成为六国的霸主,最终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但是伴随着秦灭掉六国之后,各种复辟势力还在蠢蠢欲动。本来秦国应该对六国进行安抚,儒学思想完全可以用来治理国家,通过宣言君权天授,巩固其王权的合法性。但是秦王朝继续坚持历史的惯性,秦法森严、冷酷,加之六国反叛势力尚存。又赶上秦王“焚书坑儒”,最终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起义,秦不过二世亡。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深刻吸取了秦王朝失败的原因,认为秦法猛于虎,加上当朝皇太后窦太后崇尚黄老学,于是文景之治提倡“无为而治”,黄老学说,始终压儒家学说一头,儒学文化在西汉初年缓慢发展,直到汉武帝刘彻登基,董仲舒的“摆出百家,独尊儒术”逐渐成了气候。《春秋公羊传》成为西汉的统治学说,需要指出的是这是的儒家学说,往往杂糅了阴阳五行等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开始逐渐经学化、经学的谶纬化,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儒学经典开始神秘化、宗教化。东汉之初,统治者开始鼓励儒学谶纬化,朝着更加荒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其实统治者光武帝而言无非是想证明自己皇权合法性,需要借助谶纬神学巩固皇权。但是利用谶纬神学自然不是长久之计,统治国家如何能长治久安呢?东汉古文经学凯思兴起,儒家精神开始复归。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后世子孙一方面开始全面清理儒家经典,去伪存真,一方面儒学的玄学化在魏晋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从最初的儒道佛纷争,逐渐演变成为儒学的佛学化和道教化,本身就是吸纳百家所长,为我所用。
隋唐时期,天下一统,为三教合一提供了条件,也奠定了儒学的地位。到了宋辽夏金元时期,理学逐渐形成与发展,特别是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对后世有重要影响。明代理学官学化,这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提倡理学,有助于通过理学统治臣民。在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逐渐兴起,使得儒家精神再次重建。清代乾嘉汉学成为儒家文化辉煌的见证,统治者希望借助儒家文化教化民众,巩固皇权。
现当代儒学,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演变过程也值得认真寻味。民国推翻了大清王朝,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体系,但是儒学的厚重历史文化根基尚未动摇。这也就导致民国初期,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复辟,其深层次根由是文化复古与民族新文化的交手,在民族存亡之际,儒家文化走向了复兴之路。以港台为主的新儒家阵地,将儒家文化与民主政治融为一体,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传承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底蕴。
《中国儒学三千年》,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儒学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的言谈举止当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