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包 车
(2009-09-05 10:07:42)
标签:
蹦蹦车手扶拖拉机马车小城马厩杂谈 |
分类: 民风与民俗 |
小 包 车
看了西楼的博客“女人和车”后,引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到不是自己对车的情节留恋,而是有些事情实在难忘,如果车改变了用途,虽然也不怪异而十分普通,但它们集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十分怪异了。在70年代初,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情,那年地区开三干会……
一声呵欠,睡眼朦胧,城市被一阵喧嚣的车辆马达声吵醒,一片突、突、突、突没有消声器的马达轰鸣,振醒了小城,更引得家家户户好奇地打开院门,走出门来一探究竟,是什么玩意?原来在马路上,一排排的都是手扶拖拉机,当地人管它叫“嘣嘣车”,可现在的手扶拖拉机,拉的不是运货的拖斗,而是改装的载人轿车,顶上有遮阳篷,四面通风又没有遮挡,座位钉上了海绵,样子十分怪异好看。如果是一辆也就罢了,现在是好几十辆,不一会又有同样的蹦蹦车,集聚了近百辆,这就十分怪异。
一打听原来是今天开三干会,由于云南的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当时的县长才有吉普车,公交班车只有在主要公路才有,到了公社大都要靠马车了,而现在手扶拖拉机开始普及了,在缺少交通工具的现实,手扶拖拉机就成了公社书记最好的小包车,这三干会开到公社书记,大家开始向小城聚集,在要开会的前一天,都住在各处的旅馆和招待所,到要开会的早晨,大家就集中到会场,于是便出现了如今的场面。现在我才知道公社书记的小包车,原来是这等模样。一辆你会感到新奇,当集中了上百辆时,你就会感到震撼。
开完会众官们涌出会堂,7品以上的父母官,坐着轿车、吉普车从院子内鱼贯而出,而在大街上停着百辆的蹦蹦车,都是公社书记的小包车。各小包车的驾驶员,开始发动蹦蹦车,拿着手摇柄,插在马达上,拼命摇了起来,不会蹦蹦车哼哼地叫了起来,上百辆嘣嘣车一起发动,轰鸣声震天响,架势实在吓人,9品书记坐在车上,威风凛凛地出城扬长而去,各自去自己的地方,仿佛是在检阅一支机械化部队。
没过一个月,为落实地区的会议精神,县上又开三干会,这回更热闹,虽然没有了蹦蹦车的轰鸣,可开会的味道更浓了,这回县上的会开到生产队,而生产队的小包车,不是蹦蹦车了,而是马车,这马车就像现在的旅游景点载人马车,也是敞篷可坐人的,有的还装修了一翻,有点像农村娶媳妇车,披红挂绿煞是好看。本来城市里是不许进马车的,现在所有生产队长都要进城,真是法不治众,几百辆马车一起进城,警察也没法子管,好在当时的城里的马路,既不是洋灰水泥,也不是沥青柏油,都是用比拳头大的鹅卵石铺成,当时叫“苞谷路”,问题是当地的马车,没有马粪兜,等到散会后,遍地的马粪乱撒、黄黄的马尿横流,整个小城就像是马厩,臊气熏天。第二天来上班的同事,也带来一股马厩味,虽然马粪不臭,可马尿很骚,不过久了,臊味也淡了,真是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再加上扫大街清洁工的勤奋工作,三天后也就清爽了。
想到这个场景,已是30多年前,曾经是低矮的平房小城,曾经是诸葛亮大战孟获的战场,后又是战略要镇,现在也高楼林立,说明了经济实力增长,但在农村融入城市,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的是文化沟通,在农村慢慢向城市进军的过程,文化也必须跟上。
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隆隆的声响显示了,社会没有轻歌曼舞的抒情,只有刀锋冷硬的清酷。大河浪涌水向东,一代新人换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