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民风与民俗 |
会泽的金钟山之战
比赛结束我带队回家,一到会泽,便像踏进了自己家的门口,虽然会泽只是一个县,在县城周围是块坝子,也是山川秀美,鱼米之乡,因为这里开发较早,生活富裕,民风敦厚。600年前,这里虽然自然条件较好,但耕作技术落后,生活也十分贫困,应该说是一场战争,给这里带来了好运。
元末明初,朱元璋灭掉了陈、张,平定了中原,向西南到达了贵州,只是云南一直没有拿下,心中不快,如刺哽喉。一日朱元璋决定攻滇,问朝臣谁愿领兵前往,无人应答,后询问沐英愿否,沐英想了一会儿,说;“让我领兵伐滇,我有三个条件,否则难以完成。”朱元璋说;“哪三个条件?”沐英说;“一,云南离京城甚远,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一切作战事宜自行决断。”朱元璋毫不犹豫地说;“可以。”“二,我领兵三十万,因为山路崎岖,后勤粮草难以准时到达,而且兵源损耗不能及时补充,固此能在当地征兵征粮。”朱元璋面有难色;“嗯。。。。。。”沐英马上说;“补足的兵力,不超过三十万。”朱元璋也痛快地说;“可以。”“三,除了精兵三十万,还要十万工匠和随军家属(类似移民)。”朱元璋纳闷地问;“这又为何?”沐英回答说;“安定二心,因此战路远,用时必长,随军家属可安定军心。征滇用兵尚易,但征服民心必用工匠。”朱元璋这才释怀地说;“可以。”于是沐英领着三十万精兵,杀往云南,十万随军跟随而来,工匠大都来自二湖。
沐英伐滇,吸取了宋朝伐滇的教训,宋朝伐滇时,用兵十万大军,从西川入滇,直攻大理,结果在大理以北的一战中,全军覆灭,将军战死,后大理国,为纪念此将军的英勇作战,修了个《将军庙》以示祭奠。故此沐英是从贵州入滇,第一仗便放在会泽。沐英入滇后,碰不到对手,对方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军队,都是各个部落的散兵,而且和对手一交手就跑,可是大军一停下来,就被就骚扰,沐英的军队打又打不着,又追不着,因为滇兵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特别能跑,特别是山路,如履平地,滇人跑得快是出名的,因为生长在当地的土民,在这高原的环境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耐力。现在的云南的体育,也是以耐力著称,中长跑称雄国内。现在沐英碰到的问题,像打气球,消灭不了有生力量,就像一头壮牛,每日东奔西跑,时间一长成了疲牛,然后成了瘦牛,于是沐英一想,便不跑了,便在会泽的城外,一座叫《金钟山》的山上扎营了。为了怕敌人烧山,便把山腰以下的树,全伐掉,作成了工事,这样即安全,能御敌,又能攻敌。但各个部落一听,这回沐英犯了马谡的错误,犯了这样低级错误,于是各路人马便围了过来,把沐英围得死死的。沐英自己手下的将领也不解,沐英对手下的亲信说;“马谡在街亭犯的错误,那是山上没有水,而在云南的山上的水,和北方的山不一样,在云南,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现在我们这个金钟山,山上有山洞,洞里有泉水,只要山上有水,敌人就困不死我们。”沐英又说;“我驻扎在山上,像一块磁铁,把各部落的兵马,全都吸引过来,否则没法打,现在我在山上的兵马只有十万,其余的二十万,我都埋伏在外面的交通要道。”就这样僵持了半个月,吸引了敌军70万。在一天的早晨,天还没亮,十万兵马像一枝箭插入敌军,又像一把利斧,劈开敌营,金鼓齐鸣,声势大作,颇有百万雄兵之势,这支军队久经战沙场,战斗力极强,那些乌合之众的散兵游勇,那里是沐英的对手,在这一条线的接触面上,溃败而逃,这一逃冲乱其他的营盘,在不明真相之下,营地混乱,大家全都开跑,本来滇兵就以跑出名,这一下子就溃不成军,作鸟兽散。后面的追兵呐喊着,虚张声势地追,溃败的兵马才到一个交通要口,便遇到埋伏的明军,一通飞箭乱石,然后就是屠杀。各个路口都一样,70万兵马只跑掉了一半。
这一仗乘胜追击,滇东北拿了下来,当时把根据地定在了会泽,十万工匠和随军家属(移民),也进了会泽,便在会泽作为据点,发展生产,以便再向南发展。而沐英又领军队向南进入曲靖,而被打散的各个部落的散兵,也聚集起来了,和滇南的各个部落,又从新联合在一起,组成了70万人的大军,推选了盟主,和沐英隔着《白石江》,沿江对峙,这就形成了第二次,决定云南命运的大战,白石江之战。
这次沐英的征伐,不只是军事的斗争,而大量的工作是政治斗争,从金钟山的《磁石战略》,消灭有生力量,到十万工匠(移民),都是作了长期的作战。特别是在《白石江》战役以后,经济的影响便显露出来,下一博是《白石江》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