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体前屈
(2008-08-06 11:21: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篇 |
我知道有很多新世代流行用语。比如有人说“闲得蛋疼”。
甚至新时代不叫新时代,叫新“世代”,不知道跟世嘉有什么关系。
比如说“貌似”,“显然”,随便翻翻年轻人的帖子,全是这个。
上礼拜我还听我将近90后的表妹挂在嘴边一个词,“纠结”,你真纠结,他真纠结,这个事情,真“纠结”。她跟我说,90后都是怪胎,80后都脑残,所有人都“纠结”。
我脑子里有时候就会是这个词,我貌似能理解一部分这个意思,但显然我也很“失意体前屈”——囧rz啊!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语言是很具有传染性的,或者说有感染力,一切存在的肯定都是合理的。
语言的特点就是趋向简单通用,词汇在发展中是存在合并趋势的。越发达的地方,越高度的物质文明,越多的共同体实现,语言就越是这个样子。
我也用了几天,觉得有些问题,虽然我们貌似还是一国的。
我悟出这个道理了,很多东西不能瞎用,可是并不是每个中年人都懂。他们不着四六地活学活用,特别是在一些对于这个时代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事物上,实在有些为老不尊。
头两天我看几首奥运歌曲,小拜年曲风的,一个是“中国,牛!”,一个是“北京奥运,顶,顶顶顶”。显然牛已经不是时髦用语,顶,也说得不伦不类。
显然“牛”不是说牛强壮巨大,而是说“牛逼”,“牛逼大了”的省略,更不会是说中国的一片大好的形势,就像股市一样“牛”?显然不是这个意思。“顶”就更有趣,贴子沉下去了,才需要“顶”,是没什么说的,说不出什么,或者是没时间说,直接表示支持,目的性直接表述出来,所以——我“顶”!
过时了的流行语言,如同食品过了保质期,这么说也轻了,应该如同大热天的没及时扔垃圾,那样的味道不仅让人无法忍受,同时有害健康。
好在没有说,中国,BH,(彪悍),韩国,表酱子,你未够班哩!但我看这个趋势快了。
前几天有人给我发短信,说据称点.是酱子——大家聚在圣火盆底下,然后有人喊:韩国说姚明是韩国人!大家头上“呼”,就把火点着了。照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某一天的歌曲会变成,。
我是研究语言的,从不到一岁开始研究,后来上学学的是汉语普通话专业——汉语中文这种专业天下间多了,但普通话专业却是就我们那是个最高学府。开始学的时候就一直有一个迷思——我总觉得汉语普通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另一种语言,一种新型语言,一种发展时间尚不足以使语言的表述和意境够丰富的实现中国人思维能力和经验体验的语言。文字则是另一回事,从古至今文字和文化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但语言则反过来。
最近看鲁豫有约,请了比如范伟,比如赵本山和他的二人转土地们,听了大量的东北普通话,里面大量的语言语汇很让人动容,那是一些极其准确的表达细微情感和体验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大体普通话已经完全涵盖进去了,但更为丰沛的语言形成则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几十万甚至百万千万人共同去使用,这是一种共同创造。前面说语言的流行和合并,把词汇变得简单易懂,但我们同时可以看到语言的消亡。
甚至同一种地方语言类别里面还存在兼并与侵略。我曾听一个哥哥说过河南那片历史深厚的土地,十里不同音,几百种方言甚至本地人听不懂,这些东西我相信会在未来城市化进程的20年间消失。
东北方言就在消失。因为辽宁特别是辽西语言小品的流行和泛滥。
比如辽宁方言的“老”,老鼻子了,老好了,这取代了黑龙江和吉林的“贼”,甚至我现在已经在当地都听不见这样的形容词,取而代之的统统是“老”,相似的情况应当不在少数。比如“虎”,渐渐被“彪”取代,但显然具体的词汇表述的含义是有很多精微差别的。
从这个意义上,有诞生就有消亡,可能我们这一代“新世代”的人,将会注定看着这一本应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的消长变化,在20年间彻底实现。
--------------------------------------------
后面这句本来是说不出口的,但为了让年轻人知道什么叫做语言的准确和趣味,我就有辱斯文一把。“闲得蛋疼”显然是睾丸疼痛的意思?这也许有这个时代环境的共性,比如上网时间长了或者是保持某一姿势。
但如果是从前,10几二十年前,说“闲”是用这样一句话,“闲得P眼儿生蛆”。
太粗糙了,莫传播,有辱斯文呵呵。同时向伟大的中国语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