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子的回忆4“橄榄公”的故事

(2007-08-09 17:00:29)
标签:

人文/历史

村子

故乡

文化

 
(注:老贴重发,这是本人上高中2年级时候所做)
    
    “橄榄”这个词只流传在我们那个小小的村子里,大意就是愚、不正常的代名词。橄榄公之所以能贯上“橄榄”的大名,可见橄榄公非等闲之辈。橄榄公很可怜,死得更可怜,是被火烧死的,据说有人还曾听到他被大火煎熬的呻吟。
别人都说橄榄公是个疯子,平时抬棺材时分到的“利市包”通常要被别人拿走,不过他也不计较,这大概是他不识钱的缘故吧,每次帮死人穿衣服所得的红包,只是掂量一下份量,回头便拿红包往村头小店柜台一压:“舀二斤老酒,炊糕两只”。拿了东西便走也不在乎这酒钱有无找还(其实好几次买的酒,总是够他买好几坛的)。不过,店主也不贪橄榄公的小便宜,等下一次他只用5分钱买老酒时就平了。每每橄榄公拿了酒就边喝边唱,看他这架势毫不逊于孔已己,只不过橄榄公少了几句“之乎者也”罢了。
    我和橄榄公接触过几次,觉的他并不疯癫,觉的他是一个值得同情、值得笑骂可怜又可气的糟老头。第一次是清明节时他挨家挨户的要“麦焦”,每到一户,户主总会拿些家中最好的东西给他。到我家时,父亲特意还给了他一包烟。橄榄公像是很感动说了一句:“你是好人。”他不会用华丽的词句去讨好人家。一句“你是好人”道出了橄榄公内心的所有情感。当时父亲也乐开了怀,农村有句俗语:蠢口出金。觉得橄榄公说的话十分“动听”(我只能用这字眼表达)。可事实并不灵验,没几年父亲就因病早逝。父亲的棺材也是橄榄公抬上山的,母亲说给些“利市包”,可他没收,记得他又说了一句“他是个好人”。这时我已感觉到了,橄榄公是个“好”的人,“橄榄”一词来叫他的名好像有点冤。
    第二次,是我读小学毕业班那年,那是个寒冷的冬日,很冷,我放学回家路过他那破小屋前,被他叫住了。他问:“小学生,帮我看看这件丝袄和这张纸是什么东西?”我拿纸一看,是镇里给五保户的慰问信。我读了起来,他听了,没有说话,只见他用手在自己早已谢了顶的头上挠了挠。我说:“这是政府送,应该把这贴到门上。”“对,贴上。”说完便拿了一把冷饭在门上糊了起来。我见状便走了,随声一句:“我走了。”
    可他没应声仍仔细地糊冷饭,我想此刻他的心,又只剩下“好人”二字了。第二天上学经过他家门时,见那慰问信是贴上了,可是倒着贴。橄榄公坐在门口抽烟,新大棉袄已穿上,棉袄很大,他穿着只露出一个头,远看活生生似一株大萝卜头。他腰间还系着一根稻杆绳,显然大衣的确大了很多了。
    最后一次,是奶奶去世时烧缟结灰时,他说:“我以后如果要死烧缟结灰就自己烧。”他说这句话时大多数人是没有在意的,他们觉得没必要在意他的话……
    那年的腊月十三子时许,我从梦中惊醒,隐约听得有人大喊“救火!”我一骨碌爬起,见火是在村东方向,便断定是橄榄公家,一赶到现场大火早已灭了,只有消防队的警笛长鸣着。小房子烧倒了,橄榄公被压下面了。
    第二天,大家把橄榄公的尸体从废墟里拖了出来。往薄皮棺材一扔,算是下了材,那天下午就上了山。葬礼只有五六人参加,有两只花圈(后来才知是村里大队一只,老人协会一只)。上面没有挽联,人家说不出他真实的名字,也不知如何写,后来就没写。
    那年,年过后最没味道。除夕的烟花响着,但给人的感觉总是一股莫明的沉闷。
    从此,村子便没有了五保户,也没有了“橄榄”这个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