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把雨伞给这天用威廉格纳齐诺小说文化 |

我承认会看《一把雨伞给这天用》这本书,开始只是因为封面特别,一张媚雅的黑白照片上印了两行看起来挺俏皮的句子,在此之前,我对这位名唤威廉·格纳齐诺的德国作家所知甚少,只隐约记得他属于激进派。然而读完此书,却完全扭转了印象,威廉的这本小说好似一份闲散而幽怨的思想随笔,收集了奔波世间的庸庸碌碌的人们命运之本质。
是啊,谁会愿意花上五个小时去读完这样一本书呢?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皮鞋测试员在不停地唠叨琐事,关于他的职业,他的前女友,他的邻居,他的生活习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被这样漫不经心又略带幽默感的文字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书中的男主人公是在审视自身与他人的生存状态,他会生出许多怪异的想法,又立马意识到它的荒唐,也有过不少无聊念头,还是能极敏捷地捕捉住并批判它。作为一个心情沮丧的旁观主义者,他只能眼巴巴看着理想与激情随年龄在消退,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急需找到同病相怜的人,以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他人的欢喜哀愁。小说亦果真替他找到了“同伴”,多半是他经历过的女人,比如用存了两年的退休金打发他的分手情人,不知不觉做了私娼维持生计的理发店老板娘,曾经做过女演员的普通上班族;他总是用刻薄的眼光挑出她们失败的一面,并凭借这些失败来衡量自己的得失。
然而即便如此,小说用词的刻薄却与其疲惫慵懒的格调形成鲜明对比,男主人公总是试图冷眼观世,并努力打破所谓的“正常”,刻意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于是自定了一些生活规则,最终却没有现实它们,人的渺小与无奈显而易见,亦或者正是这样不断的失落,才导致“厌世”情绪。威廉在书中假男主人公之口嘲讽了形形色色的希望与追求,爱情极为不幸地与男性尊严相抵触,曾经意气风发的老同学已成为精明市侩的社会精英,做爱时不再能够单纯的享乐,总会时不时被微不足道的困扰搞得兴致全无,当然更别提什么高潮了。人在这种境况下就不得不演变成百无聊赖的寄生虫,眼看生存的意义已渐渐模糊,只好转过头去,两眼一闭,死一般沉寂。
书中还提了两个新名词,一个是“生活无产阶级者”,以此来形容那些盲目而乐观的小市民,痛苦似乎从来不曾光顾过他们,可生活其实只是一堆空虚的泡沫;另一个“记忆与体验中心”其实是男主人公在一次聚餐时向某位女士胡谄的一个机构,却不想正中她的下怀,同样被流沙般易碎的生态折磨着的巴克豪森女士欣然加入了这个“组织”,这愚蠢的无心栽柳恰恰迎合了同类人的心境。格纳齐诺用他独特的“名词解释”掰碎了我们的麻木,原来每个人都有渴望疯狂的时候,因为不疯狂就无法引人注意,不被关注就很可能到最后会变成不存在,受挫的人生让我们试图逃避,却心有不甘,于是产生了可笑的矛盾,旁观者的悲剧亦由此可见一般。
今后在街上遇见的每一位路人,可能都是深不可测的哲人,在思考生命的重心究竟何在。我们的身体在承受一次次的生命突变,随后愈来愈迷惑,迷惑到都不愿意再去找答案,就像懒得接电话,抑或弯腰去清除一块粘在鞋尖的蕃茄酱,这大约就是本书顶恶毒的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