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妒杀之乐

(2008-03-03 22:08:32)
标签:

足迹

悬念

电影

迈克尔凯恩

裘德洛

文化

妒杀之乐 

西区柯克制造的谋杀案里头,有不少是嫉妒这魔鬼作祟而引出的悲剧,嫉妒大半部是源于爱情,只有小部份会出自虚荣抑或别的什么问题。所以,《电话谋杀案》中的丈夫设计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圈套,不管后来出现了什么意外状况,其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嫉妒,弑妻,再嫁祸给她的情人,一举两得。而这个“得”其实亦是维系了男人的尊严与爱情,死亡可能是个很空洞的命题,却被大多数人幻想成某种归宿,甚至某种完全的占有。后来在重拍版中,金发纤腰的格温妮丝得了便宜,去演绎格蕾丝·凯丽当年的角色——那位既沉溺出轨的情欲,又因背叛了丈夫而心事重重的娇妻。没办法,危险与快感总是相依而行,就像杀戮时总会不争气地滋生出一种异样的释怀情绪,于是“妒杀”两字一但映入眼帘,流入耳内,就不自觉地刺激你的神经末梢,让你兴奋不已,不是悲伤抑或沉重,就是兴奋,莫明的兴奋。

我记得安东尼·霍甫金斯在《破绽》中亦扮过妒火中烧的丈夫,可恨他设的陷阱并没有比《电话谋杀案》中的高明多少,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桥段亦显得太单薄。尤其是谜底揭开的瞬间,反而显得虚脱无力,悬念太少,短兵相接的情节又缺少张力,但凡嫉妒,我以为无论怎样冷静均会流露出一点点真性情的,霍甫金斯从头到尾除了狡猾周旋之外,却丝毫未见一点怨恨的痕迹,冷血的人没办法嫉妒,只会精通盘算,这场谋杀自然就模糊了案情的本来面目。相形之下,《足迹》的出现总算让我窥全了妒杀的真容,它如此狰狞,又如此悲怆,这部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两个演员的小制作,犹如一个聪明却又受挫太深的“过来人”端着一个满斟的水晶杯,一边啜饮着嫉妒酿的美酒,一面嘲笑人性的贪婪怯懦。

很久没有遇见这么样让我从头到尾都如痴如狂的电影了,倘若要将双手染血的霍甫金斯形容成老狐狸的话,那么《足迹》里的迈克尔·凯恩便确确实实就是裘德·洛口中形容的“顽皮的撒旦”,他不是单纯地想要谁的命,以雪夺妻之恨,这种恶毒反而是根深蒂固的,一直种在他的心里,不要明哲保身的完美计划,不要只是将这场情变演化成精心策划的“决斗”,更不要被毫无份量的报负,他要玩的是全世界最残忍的猫鼠游戏,并力图兵不血刃。

于是,我们观赏到了一出源于嫉妒,却牵扯出比嫉妒愈发丑陋的阴暗故事。凯恩与裘德之间的战争,从初时显而易见的高下,到中间的峰回路转,至末尾的凶吉叵测,又一记干净利落的收鞘,宛若一把被舞得曲折妙曼的长剑,当你为这高明剑招赞叹沉迷的关头,它却突然一刺封喉。一部完美的悬念片就应该是《足迹》这样的,看到最后连谜底都变得不重要了,只是逼得你反复回味每一句台词,推敲其中玄机,摄影机亦是紧贴两位演员的脸部不放,仿佛是看穿了我们的心思,替我们观察他们面部肌肉的每一丝震颤,尤其是对话往往跳跃而蹊跷的,每个字都有所指,你却非得过一些时候才能得到答案,这份心焦,堪比眼前系着根胡萝卜的拉磨驴。因此,本片中凯恩与裘德的飙戏已经远超“精彩”,达到一种让人近乎要捂嘴哭泣的默契,不可能再遇见那么层次分明,复杂而又干净的对手戏了,那些更有声誉的老戏骨们亦没有运气再遇上这样惊才绝艳的剧本。

这场妒杀过程曲折而滑稽,没有人猜得到结尾,只好看两个人在斗争,挣扎在欲望与更深的欲望之间,押上财富,押上尊严,甚至押上爱情。我不清楚嫉妒与自尊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而这个故事却将它们以极特别的方式联系起来,当恶魔遇上恶魔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有趣了,明知不得善终,却还诱惑我们看看最后会惨到什么地步,那欲哭无泪的大提琴声老会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这是个无法挽回的悲剧,怎奈戏到高潮,谁又肯提前离场呢?都在坐等天黑。妒意浓浓,反正心已不甘,情早不愿,死死咬定那只是“游戏”,却都完全输不起,所以要明争,要暗算,要耍狠,要……丢命,这是《足迹》给我的全部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枕上情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