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 |
分类: 手写书 |
《许昌日报》“春秋楼”副刊 2013-4-20
丹是我的学生之一,她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法语在那所我听都没听过的理工科院校里,是不被重视的非主流专业,可想而知,她对其本科学历并不是很满意。像千万个试图通过考研获得名牌大学学历的学生一样,丹也有考取名校的强烈愿望。她曾经参加过一次考研,但分数低得可怜。不甘心失败的她辗转联系到我,请我给她辅导。
说实话,听了丹的经历和上次考研的成绩后,我对她并没抱太大期望。要知道,每年多少报考北外的学生,都铩羽而归。很多来自知名外语院校的学生,都摇头说题目太多、太杂,总而言之,太难考了。
丹是个讷言的孩子,除了上课,她很少和我交流。不像有的学生,总在下课时有一搭没一搭地缠着我问各种消息:“老师,考研判卷的尺度紧吗?改卷的老师喜欢什么类型的答案啊?今年有多少保送名额呢?”或者在课间,冷不丁地发问:“老师,这个动词怎么变位?那个介词如何搭配?”面对这样的发问,我真是哭笑不得。我尽力教他们如何备考,至于改卷、招生自然有相关人员负责。而那些猝不及防的语法问题,其实字典里都有详细解释,真不知道他们是懒得动手还是太信任我这个老师。
有时,我不禁摇头,感叹自己把他们宠坏了。我总怕某个知识点讲得不透彻,给他们找习题、讲解、改正,渐渐到了越俎代庖的地步——连查字典这种事他们都想丢给我了。
这时,我总想到丹,她安静得近乎像团空气。我倒想她来问问我,哪怕让我知道她的复习进度也好啊。可是,她依旧那么寡言,默默地埋头看书、做题。
初试考完,第一时间给我发短信的却是她:“老师,你的复习思路真对,我觉得题目做起来特别顺手,你讲的各种题型都考察到了,不管结果怎样,真心感谢你领我复习的几个月。”简单的一条短信,让我的心踏实许多。而那些平时隔三岔五就联系我的学生,反而噤声了。待我主动问考得怎样时,他们语焉不详,只说有些难。
成绩揭晓,丹考出了接近400分的好成绩——要知道,很多北外的毕业生也只考了360多分。她给我打电话,那种激动和喜悦隔着几千里我都能感觉到。有的学生考了不算很高的成绩,愤愤不平地向我抱怨:“老师,北外的题太刁钻了,我觉得哪个都眼熟,可哪个都无从下笔。”我该说什么呢?
我忍不住问丹:“你到底怎么复习的,可以在短短几个月中把成绩提升这么多?”她说:“老师,你知道吗?你画的重点,我一遍一遍地背,背得几乎要吐了。我知道自己基础不好,就找来基础语法习题,反复地做。我每天定时看法语新闻,了解时事政治,试着用自己的话点评某个热点事件……”不等她说完,我觉得有种叫感动的东西在心里蔓延。
有的任务,是我课堂上明确要求学生完成的,有的仅仅是随口一提,比如坚持看新闻、了解法国的政治动态,丹竟然都坚持去做了。可以想象,一个瘦弱、沉默的女生,把老师提到的知识点记在心里,一遍、两遍甚至十遍地练习巩固,她不关心怎么保送、谁去判卷,不打听旁人怎么复习,不询问有什么捷径,自己在认为最对的路上坚定地走着。这条旁人看起来荒凉的路,被她一路走来,愣是走出了一路鲜花——那花,都是汗水浇灌出的。
捷径,原是世界上最不好走的路。它更多是逃避的代名词,让你以为通过捷径能偷个懒,不去用功、不去吃苦、不去亲历亲为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别忘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过多关注外物,想走捷径,自然会降低内功的修炼。这像极了武术,出招儿时,千变万化的玄机原不过是最基础内功的体现。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面壁苦修,是无法将一招一式自如挥洒的。正如我们的考卷,题型多样,却逃不过几册基础法语教材。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生是一场更大的修行,所有流过的汗、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会以另一种形式转化为生命的能量,照亮我们来时的路。若有耕耘,必能在回头看时会心一笑。在这世上,通往成功的路,从不叫捷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