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思考(一):差异 认知 交易
(2009-06-23 15:36:23)
标签:
商业认知差异交易财经 |
分类: 随感 |
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讲雷锋叔叔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是雷锋叔叔的袜子。当第一个漏洞出现的时候,袜子上加上一块补丁依然是袜子,到最后,袜子已经不见了,变成了补丁加补丁,虽然穿在脚上其功能依然是袜子,但如果把这样一件东西放在那,后人看来,艺术品的感觉会多过袜子。
商业形态的演进就好像是雷锋叔叔的袜子。营销让产品消失,品牌让营销消失,资本市场让品牌消失,越来越多的利润被创造出来,商业的本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养猪与商业
邻居家养了一头猪,快过年了,打算把这头猪杀掉,于是问题就来了。好几百斤的猪,自己是肯定吃不完的,更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猪肉白白坏掉,因此必须要把多余的猪肉卖掉。
村子里有100多户人家,平均每家买两斤肉,200多斤就出去了,因此,从市场容量上来说,没有问题。
大儿子怕不保险,又走访了几家也养猪的村民,发现他们的猪都还小,并没有近期杀猪的计划,因此来看没有竞争。
二儿子提出异议,这一百多户里面有50户是回民,他们并不是猪肉的消费者,于是有效市场容量减半,形势严峻。
大女儿说没有关系,我们村可以销掉100斤,通过大女儿的代理,拓展了市场空间,满足了销售预期。
老大还是不放心,提出要挨家挨户去预约,必须拿到意向订单。
第二天老大回来了,带来了如下信息:有30家表示肯定会买;有10家表示由于儿子们都在外打工,吃不完,只会买一点;还有5家抱怨说去年他们家杀猪的时候我们家就没买,今年也不打算买咱们家的肉;剩下5家说只要里脊,其他的地方都不要。
于是父亲做出决定,第二天一早杀猪,把肉分成几部分,稍差的肉交给大女儿带回他们村去分销;里脊卖给挑剔的客户;对于有抱怨的客户,采取赊销政策,不用付钱,只用记账,等明年他们家杀猪的时候返还等量的肉就可以了。
当然,在农村,没有拿一家杀猪如此的复杂。他们不懂市场调研,不懂得渠道分销,不懂得路演推广,不懂得融资租赁,但是每家的猪肉都没有烂在自己的家里。
他们只懂得,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要有地位,没有地位就要有好人缘,没有好人缘就要有好亲戚。拥有这些,结果基本是确定的,无论是否拉开架势与否。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这仿佛是一句废话。所有能促成交易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商业行为,具体而形的产品和服务只是用来交易的载体,也就是说,交易才是本质,产品只是恰好在某个时间某个空间用于承载交易的一个偶然物件。
这样的理解,这句话就不是那么废了。推而广之,商业企业的目标并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如何卖,所以无论是一个卖一个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服务,还是所有运作的目标都是在卖这个公司,都是正常的商业形态。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就理解不了iphone,理解不了starbuck。我们以为这些都是产品的创新,以为都是所谓蓝海战略的结果。
回过头来看养猪的话题,邻居的商业价值并不在于其会养猪,而在于他能把猪卖出去,当他具备那些特质的时候,他可以去卖羊肉,甚至,他也根本不需要养羊。
那么,卖羊给他的那些人呢?他们是否也有商业价值?事实上大多时候这群人并没有商业价值。邻居的采购能力并不能构成这群人的商业价值,当邻居的采购能力足够强,供货商其实成为了邻居的一种投资和控制。当然,如果邻居的采购能力很弱,这群人的商业价值就得以体现,或者说,他们的商业价值就变成了一种必须—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价值,他们就会消亡—但这并不是他们所喜欢的。
交易的动机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建立起交易的机制?答案当然不是社会生产能力提升以及发展的天然不平衡,导致出现产品的局部冗余。局部冗余并不天然会促成交易,因为消除冗余的最佳方式是馈赠而非复杂的交易。狮子吃不完的食物,秃鹫来吃;billgates花不完的钱,全社会来花,这是一种天然的制度安排。
交易的动机源于人对所不拥有的东西有欲望。而欲望产生的前提是认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乞丐想象自己发达之后就是吃两盘蛋炒饭,吃一盘倒一盘。这就是他的欲望,因为他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欲望空间。富翁们已经在筹划太空游,而山区的很多农民最想去的就是县城。当然认知并不一定会转化为欲望,但是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欲望。
那么,人类认知又是如何被扩展的?人类从诞生以来,视力并没有显著提升,脚力应该也没有显著提升,但是人类的认知体系目前的构建正如雷锋叔叔的袜子般庞复。认知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差异!人类认知体系的构建,在于差异的捕获,整理和存储。“是”是人类所有认知体系和理性体系构建的核心。在构建“什么是什么”的认知体系之前,人类还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是’”,这种问题的回答类似于“我思故我在”,在此我们只好抛开这些深奥的哲学问题,只做简单的推演。最简单的,人类发现了“我是我,其他所有东西都不是我”,因此差异的世界产生了。所以,只要有我,就有差异。
我们假定一个足够小的孤岛,有两家人,都是靠种水稻为生,那么这两家人之间也不会发生交易,世外桃源描绘的就是这种可以老死不相往来的景象。即使很不幸,某家的粮食今年不够而另外一家富裕,那么既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馈赠而非交易—因为一般意义上来讲,实在没有其他可供交易的对象,而这一点可能也是世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处。这是一个差异足够小,认知世界演变足够慢的世界。在这个理论世界里,我们设想是没有交易的,因此在很多文人眼里是美好的。如果只是一个片段而存在,其依然是合理的。
如果,没有外力的介入,上面那个孤岛的极端例子的景象是否将长期存在?当我们放到一个时间序列来看,答案却是悲观的。差异的持续存在着并不断演化着。即使在物上的差异严格的按照我们所界定的条件,人对于“我”和“非我”差异的持续认知随着时间的推演而变得越来越清晰,会导致新的欲望出现,而新的欲望会为交易带来可能。
如果某一天,A家粮食歉收而B家丰裕,那么馈赠的可能性随着新的满足B家欲望的交易对象的隐忍而变得不可能了,B家可能会想着用A家的女儿来进行交换—听上去很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
Bill Gates之所以选择捐出所有财富,在于他的欲望体系下已经没有更多可供交换的标的物了。当然,也可以把这种捐赠理解为一种和神的交易,这可能是在他的认知体系里最大的欲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