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汽车自主品牌品牌竞争车展 |
分类: 汽车 |
如果时光倒流5年,本届车展自主品牌展台上出现的每一款车,都足于让观众惊呼和流连。
如果时光倒流2年,这些车虽不能让人惊诧,也足于让人兴奋。
时光进入2008年,这些车不可谓不漂亮,技术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已经很难取得以往的关注了。
自主品牌,在这么多年的争议中发展,已经度过了其产品困境的时代,而将迎接品牌困境的新挑战。
一个产业从头开始,无论承认与否,在前期就是疯狂模仿和学习的过程。就好像一个小学生,不要去鼓励什么个性和张扬,什么独立思考,而必须告诉他去接受,去模仿,现在还不是你发表观点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成天才,不要轻易去否认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和规矩的积淀。
5年前以及更早的自主品牌,就是这样的小学生,很可笑的是,国外的人在讥讽我们抄袭和模仿,国内很多专家也在讥讽。没有绝对的正义和真理,如果静态的站在全球的角度而言,中国完全可以不要自主品牌,因而国外的讥讽甚至诉讼绝对是有道理的;而国内的专家如果立场也可以站在全球的高度,但是不要忘了他始终还是生活在中国。知识和观念由于传媒的发达可以在第一时间绕地球转很多圈,但是生活圈却是相对静止的,人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的地域而存在。
曾经,在很多时候,我也说过反自主品牌的言论,反的不是要不要自主品牌,而是对自主品牌的过度优待。至今我也认为,自主品牌的崛起,绝不是优待和保护的结果,相反是竞争和励炼的结果。
如果没有合资的过程,自主品牌生产研发的原始积累不可能迅速建立,不可能中国派出几千个工程师送到国外的工厂去锻炼10年然后集体回国创业,不现实;最现实的道路,就是让他们在中国完成这个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如果没有对国外产品生硬的模仿,中国汽车产品的研发设计也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崛起。这里面引发了一个话题,知识产权。中国自己确实是一个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因为中国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大国思维,总觉得思想和知识是偷不走的,因为不怕被偷,所以中国人对偷所谓的知识也并不认为是错,就好像孔乙己认为窃书不算偷一样。说偷可能过于严重了,中国人向来不认为模仿能出大师,所以也并不认为模仿会给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在主观上,对这点看得很轻。这里面有文化的差异,但是文化的差异不能成为借口,可是落到实际,那些职责中国自主品牌剽窃的国际厂商,也并不能真正找到偷的证据--因为事实上中国人做间谍的功力很差,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廉耻道德观并不支持他们真的去入室盗窃,他们偷知识但不偷实物。他们可能把一个车拆了装装了拆来完成模仿的过程,但是真正要去让他们去盗窃图纸,恐怕很多企业都不干这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发展,并没有所谓的原罪,他们一路走来不容易,而且很可爱。
当自主品牌走到今天的时候,偷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中国人突然发现,虽然我们把知识看得很神圣,但实际上西方厂商看得很现实,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清高(其实这种想象也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假设,我们通常都把知识的东西看得很神圣),知识一样是可以买卖的,既然如此,买就是了,发动机技术,车身技术,外观设计,既然都可以买到,那就直接买好了。
不可否认,自主品牌从产品实力上已经迅速迫近了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对自主品牌的品牌无预期的时候,产品实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市场份额的提升,而当自主品牌的产品真的逼近了国际品牌的时候,必须要开辟第二战场了。
这个第二战场就是品牌。
为什么要开辟第二战场?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用同等品质的产品,加弱势的品牌,加低廉的价格,不一样可以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吗?为何还要再开一条战线作战?
因为现在的山头已经被国际品牌所占据,意味着其进可攻退可守。自主品牌如果安于待在山下,国际品牌可以随时由上而下发动攻击进行骚扰甚至毁灭性打击;如果自主品牌只是在山下打打游击,对于山头的国际品牌而言是丝毫没有影响,因为他在山头待得很舒服,乐于看到你在山下折腾-这一点和山下的战线不同,那个时候,游击和突袭是有效的,是会让对手感到难受和痛苦的。
时势决定了,自主品牌必须对山头发起攻击,而且不是游击战,是持久战。
然而,当我们回到品牌战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场景。
真正考验自主品牌的时候,到了。
(待续)
如果时光倒流2年,这些车虽不能让人惊诧,也足于让人兴奋。
时光进入2008年,这些车不可谓不漂亮,技术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已经很难取得以往的关注了。
自主品牌,在这么多年的争议中发展,已经度过了其产品困境的时代,而将迎接品牌困境的新挑战。
一个产业从头开始,无论承认与否,在前期就是疯狂模仿和学习的过程。就好像一个小学生,不要去鼓励什么个性和张扬,什么独立思考,而必须告诉他去接受,去模仿,现在还不是你发表观点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成天才,不要轻易去否认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和规矩的积淀。
5年前以及更早的自主品牌,就是这样的小学生,很可笑的是,国外的人在讥讽我们抄袭和模仿,国内很多专家也在讥讽。没有绝对的正义和真理,如果静态的站在全球的角度而言,中国完全可以不要自主品牌,因而国外的讥讽甚至诉讼绝对是有道理的;而国内的专家如果立场也可以站在全球的高度,但是不要忘了他始终还是生活在中国。知识和观念由于传媒的发达可以在第一时间绕地球转很多圈,但是生活圈却是相对静止的,人不可能超越其生存的地域而存在。
曾经,在很多时候,我也说过反自主品牌的言论,反的不是要不要自主品牌,而是对自主品牌的过度优待。至今我也认为,自主品牌的崛起,绝不是优待和保护的结果,相反是竞争和励炼的结果。
如果没有合资的过程,自主品牌生产研发的原始积累不可能迅速建立,不可能中国派出几千个工程师送到国外的工厂去锻炼10年然后集体回国创业,不现实;最现实的道路,就是让他们在中国完成这个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如果没有对国外产品生硬的模仿,中国汽车产品的研发设计也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崛起。这里面引发了一个话题,知识产权。中国自己确实是一个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因为中国几千年历史遗留下来的大国思维,总觉得思想和知识是偷不走的,因为不怕被偷,所以中国人对偷所谓的知识也并不认为是错,就好像孔乙己认为窃书不算偷一样。说偷可能过于严重了,中国人向来不认为模仿能出大师,所以也并不认为模仿会给对方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在主观上,对这点看得很轻。这里面有文化的差异,但是文化的差异不能成为借口,可是落到实际,那些职责中国自主品牌剽窃的国际厂商,也并不能真正找到偷的证据--因为事实上中国人做间谍的功力很差,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廉耻道德观并不支持他们真的去入室盗窃,他们偷知识但不偷实物。他们可能把一个车拆了装装了拆来完成模仿的过程,但是真正要去让他们去盗窃图纸,恐怕很多企业都不干这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主品牌的发展,并没有所谓的原罪,他们一路走来不容易,而且很可爱。
当自主品牌走到今天的时候,偷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中国人突然发现,虽然我们把知识看得很神圣,但实际上西方厂商看得很现实,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清高(其实这种想象也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假设,我们通常都把知识的东西看得很神圣),知识一样是可以买卖的,既然如此,买就是了,发动机技术,车身技术,外观设计,既然都可以买到,那就直接买好了。
不可否认,自主品牌从产品实力上已经迅速迫近了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对自主品牌的品牌无预期的时候,产品实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市场份额的提升,而当自主品牌的产品真的逼近了国际品牌的时候,必须要开辟第二战场了。
这个第二战场就是品牌。
为什么要开辟第二战场?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用同等品质的产品,加弱势的品牌,加低廉的价格,不一样可以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吗?为何还要再开一条战线作战?
因为现在的山头已经被国际品牌所占据,意味着其进可攻退可守。自主品牌如果安于待在山下,国际品牌可以随时由上而下发动攻击进行骚扰甚至毁灭性打击;如果自主品牌只是在山下打打游击,对于山头的国际品牌而言是丝毫没有影响,因为他在山头待得很舒服,乐于看到你在山下折腾-这一点和山下的战线不同,那个时候,游击和突袭是有效的,是会让对手感到难受和痛苦的。
时势决定了,自主品牌必须对山头发起攻击,而且不是游击战,是持久战。
然而,当我们回到品牌战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场景。
真正考验自主品牌的时候,到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