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bpmbrandprefer传播公关财经 |
分类: 公关与传播 |
BPM(品牌偏好度模型,Brand Preferences Model)是BrandPrefer针对品牌规划与品牌传播提出的一个传播管理模型
http://www.brandprefer.com/images/bpm.png- 品牌偏好的产生
BPM认为,品牌偏好的产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才能达成:
识别阶段:品牌的表现必须易于识别,主要包含品牌的UI和MI两部分
接受阶段:品牌的表现必须被品牌受众所在群体所接受
信任阶段:品牌的主张必须被品牌受众能信任 - 品牌偏好是三方互动的结果
BPM认为,无论在哪个阶段,品牌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于三方互动的结果
识别阶段:品牌与竞争对手以及品牌受众的三方互动。
一个 新品牌要导入到受众视野,必须借助现有竞争品牌作为参照系,没有不存在竞争品牌的新品牌。一个新品牌的引入,在于当前品牌不能很好的或者完全的解决消费者 的需求,因此竞争品牌可能来自同行业品牌,或者是上一代品牌。在受众眼中,一个新品牌不是孤立而存在的,受众会凭借历史记忆来构建品牌的参照系,并藉此来 寻找两品牌的差异,构建品牌记忆。
当受众无法有效感知两品牌的差异的时候,新品牌将被抛弃,不被记入大脑。
接受阶段:当受众将品 牌差异提取出来,并将品牌记入大脑之中。受众将对品牌的差异点和自己所在的群体需求进行互动比较,该差异点是否为自身而自身所处的社群所接受,如果比较的 结果是可接受,品牌将在受众脑海中获得稳固的位置,和适当的排位。被用户接受程度越高,其所获得的位置则越高。
信任阶段:当受众将品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之后,受众将敏感的捕捉到关于该品牌的言论,对品牌位置进行修正,巩固位置或者降低位置。此时受众的关注点在于该品牌和什么样的人发生关联,谁在为该品牌倡导和代言,成为修正品牌位势的重要参数。 - 传播对品牌偏好的影响
品牌偏好产生的三个阶段都是三方互动的结果,因此有效的传播将帮助受众在互动之中构建品牌偏好。
识别阶段:品牌的MI必须借助于传 播才能被受众所感知,在某些领域,由于品牌的UI等外在表现差异同样不明显,也必须依靠传播的手段来达成差异的认知。BPM传播管理在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 要的职能,在于引导和帮助受众构建正确的参照系,阻止用户的自由联想而导致品牌的定位不清。
接受阶段:受众对群体意识的感知的建立,可以通过传播来营造。通过传播,告诉受众所在的群体,是如何的看待和接受该品牌,将帮助受众建立群体坐标,给品牌一个恰当的位置。
信任阶段:通过对意见领袖言论的传播,典型消费者传播,有助于受众建立对品牌的信任,从而巩固品牌的位置。 - BPM的适用范围
BPM并不解决如何能让受众更多的接触到品牌的问题。通过广告和常规新闻发布,以及事件营销,以及其他营销手段如渠道拓展,促销等,可以增加品牌的曝光度,从而加大受众接触品牌的概率。
BPM主要解决在消费者拥有一定频率接触品牌的前提下,如果通过有效的传播管理,构建起对品牌的偏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