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所有的沟通行为都是有效的,一个品牌,最终会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一个印记,那么,这个印记是甚么?
这个记忆的构成通常会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形容词进行限定,名词表明品类归属。但是实际上,由于品牌经常被过度滥用,这样的记忆结构往往被破坏,很多品牌更倾向于抹去名词,只保留形容词,比如说“个性的”,“创新的”,“经济的”,“真诚的”。一个品牌的对应记忆成为一个形容词,确实为品牌延伸带来了方便,但是却会带来一个新的后果,这个后果是虽然进可攻,但是退却不可守。
TCL
如果记忆成为专业的电话机品牌,在这个领域的防守是很稳固的,但是当TCL的品牌开始延伸的时候,在电话机市场这种品牌优势将不复存在了。
一个完整记忆结构的品牌,更容易成为该领域的领导品牌,一个记忆结构中只有形容词的品牌,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是并不容易成为一个领域的领导品牌。这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取舍。
因此,像可口可乐,nokia这样的品牌,是具有非常高的品牌价值,在于其提供了非常稳固的品牌保障;而像海尔这样的品牌,被记忆成“服务很好的”,所以注定其将在很多领域遭受挑战,本来海尔是有机会让自己在冰箱领域的地位变得稳固的,但是由于其必须让海尔品牌的记忆变得宽泛,所以其必须要出让其强势底盘的影响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可能仍然会有一定的统治力,但是随着海尔品牌的延展和竞争对手的进攻,其的传统强势领域被蚕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有没有万全之道?答案是确凿的:没有。
就好像所有的管理行为一样,品牌的管理也是一个权衡的过程。有很多的手法可以去规避一些风险,比如说利用背书品牌的组合,但是万全之道却是不会有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的记忆是以
概念离自己的距离远近来决定的。有时候一个人对品牌的理解变了,不是因为品牌自己变了,而是因为自己离品牌所在的品类近了。人总是先有品类的概念,再有品牌的概念,这种检索顺序,决定了具有鲜明品类特征的品牌,会在大脑检索中,占据更好的位置。
所以品牌记忆的品类属性是否完备,是决定了一个品牌能否成为领导品牌的先决要素。
如果两个品牌都有完备的记忆结构,那么谁将成为领导者呢?其实都有机会,就看谁定义的属性,更靠近主流。
后一篇:品牌(四)如何让用户记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