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参佛》--
心淡了无痕
前些时日,以“参佛”为题恕叨了几句愚浅心得,未料却使众博友关注。
是夜,再入紫苑,见东方唯一留言“有一名为‘大眼天尺’的博客......似乎是大师级正宗佛教传人.....”东方之热诚,令紫衣好生感激,却因俗事所累,无暇静心拜读,只待他日按东方指点再作造访。然而,拗不过本性难移,急于探得究竟,顾不得夜已至深,寻迹而去.....
却见大眼天尺博客“一种认识,两种经验两种结果”一文。大师以禅宗之“佛心”
诠释“见山见水”的三种境界,予人无穷回味。吾等凡夫俗子,生于茫茫尘世,念念尘缘旧事,虽知“心淡”能够抹去岁月旧痕。若能由“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解悟,懂得“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的悟道,修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无为”之境界,能够“心淡了无痕”,乃吾辈之大觉悟也!
以上于斯,以自度。
紫衣
2008年8月26日
以下转贴自: 大眼天尺
一种认识,两种经验
两种结果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常读经书,对禅宗大德们形容悟道的三种境界粗有体会。
其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凡夫的无明境界、或者说是初修人的伊始境界。何以言之?因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人人“正常”之所见,只不过同样分别一切法,凡夫与圣人的所见、所感、所为不同而已。那么,何以说这是凡夫的无明境界呢?因为一般人见山见水以后大都迷真逐妄、见境生心,著相而有所住。不仅如此,一般人还将山山水水看做是静态的、实实在在的常有常存,不知道因缘所生法,不仅其缘起皆性空而无自性,而且是“动静有常”,“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所以,世人自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
其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说人们在修学的过程中,随着见地的不断加深,对于那个所谓的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宇宙万有,从理性上有所解悟。知道了一切法无自性;四大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且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一切都是无常,一切本无所住,一切都如泡沫空花,浮光尘影,而其中也毕竟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存在。因此自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还有一种就是“自了汉”的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情况,那就另当别论了。
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悟道的境界。然而,这是究竟的一悟吗?不见得,悟有大小,证有层次。譬如佛之见道,如日下观物;而菩萨见道,则如月下观物,不如佛见之真切。虽然,毕竟是悟了,悟了什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宇宙万物源于空。由空生有,由有生法,空有相生,有空不二,体用一如。因此“一如”,故一切世间的现象都是真如本体的现象;一切世间的作用都是真如本体的作用。本体即物用,物用即本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由是,一切世间即出世间,一切出世间即世间,因而,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一切众生都是佛,本来是佛。因此,佛在哪里?就在你那里!你走到哪里他就跟你到哪里,你上天堂,他跟你上天堂,你下地狱,他跟你下地狱,就算你在恶道轮回中,他也跟你在恶道中轮回。所以你要了脱生死,你要证到涅槃,不用了,也不用证,你本就在不生不死中,本就在涅槃中,本来就是寂灭清净的。佛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体在用上显,空在有上见;体即是用,用即是体。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与众生,本无差别;空与万有,原非二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茫茫大千世界,还是茫茫大千世界。因此,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人还是人,身还是身,心还是心。所以,了还得了,修还得修,证还得证;不但要证,还要证到究竟的涅槃;证到了还不行,还要“月明帘下能转身”,能起用去利世利人,普度众生。因此,得了道的圣人不应偏空或偏有,而应该圆满觉悟--“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对待山山水水,是是非非,该空的时候必须空--“无所住”--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不是是,非不是非;该有的时候必须有--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是还是是,非还是非。当行则行,当行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是是是,见非是非,一一分别,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舍一法,“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当行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是不是是,见非不是非,无所住而无为,不取一法,“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山山水水,是非善恶,美丑妍媸,该分别的必须分别,该为必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一境 2004.6
于境远斋
以上引用一境斋慧觉师的一篇对禅的认识体验文章。这三步是佛法以进穷知退,以退为进,进退并用悲怀济世之次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