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佛
紫衣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使惹尘埃。
曾几何时,读到这四句出自佛家的典藏。似有所顿却难得觉悟。几番品味,恰如宁静与玄妙交织廷绵。它引领着探求的心念,希望寻得那玄妙所在,得以安享某种宁静。
缘此,对这首看似简单的五言诗而留了心,刻意追寻,终得点滴收获---
“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传至五祖弘忍大师。是年,弘忍在湖北黄梅开坛讲佛,有弟子五百,其中翘楚者当属其大弟子神秀。随着弘忍渐渐老去,禅宗继承人的确定成为紧要之事。弘忍大师为择定禅宗继承人,数回验测,却难见分晓。而在众僧看来,神秀最有希望成为弘忍的继承者。一日,弘忍又为传承衣钵,让众僧做一首畿子(寓含禅意的诗),以此确定其继承者。神秀既想成为禅宗衣钵的传人,又顾忌人说系为此而作畿,违背佛家的无为之境。左思右想的神秀,夜半起身,在寺院的墙上写了四句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次日清晨,弘忍大师与众僧都看到这个畿子后,尽管众僧对神秀的畿子交口称赞时,大师却未予任何评价。”---其实,神秀并未真正顿悟禅宗的真谛,其意为“时刻莫忘照拂自己的心灵和心境,以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界的诱惑与种种邪魔。”的畿子,强调的是修行的作用。这种入世的心态,与大乘教派宣扬的禅宗存在根本冲突。
“众僧对大师的态度议论纷纷,火头僧慧能也知道了此事。慧能没念过书,更不识字,仅仅在听到神秀所作的畿子后,竟说:‘此人并未悟及真谛!’稍后,也即兴作了一个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又央人将自己的畿子写在院墙上,以为神秀畿子的应和。”---慧能的畿子,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契合了禅宗的顿悟理念。其意为:世上原本皆为空,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原本是空的,无所谓抗拒外部的诱惑。
“不日,弘忍大师看到慧能的畿子,遂追问出自何人?众僧道:慧能之作。弘忍由短短的几句畿子看出慧能是有大智慧的人。于是,叫僧人唤来慧能,当即驳批慧能所作:是云非云,一派胡言乱语。大师不仅亲手擦去慧能的畿子,又在慧能的头上敲了三下。众僧皆懵懵然,唯慧能对五祖暗示心知肚明。是夜三更,慧能准时来到弘忍的禅房,弘忍即问:此来何由?慧能回答:大师示意,弟子何敢违背?!就是那个清明的夜晚,大师向慧能详细讲授了佛典《金刚经》,同时,将衣钵传给了慧能,也有佛家传说慧能乃十世比丘转世。慧能得五祖衣钵后远走南方,隐居山野数十载,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时光流转,岁月磋砣,俗世的沉浮,终得了些许顿悟:纵是坠落红尘,却能“笑看庭前花开花落,任由天边云卷云舒。”任凭世事由心而过而不着痕迹,才是真正的顿悟。人若得此境界,即是开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