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如掌灯
花如掌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29
  • 关注人气:7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谈

(2023-05-26 08:30:51)
标签:

花如掌灯

散文

分类: 雨是水尘埃(杂记)

 

 


——朋友圈谈空笔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一体可以体悟感知。不是思维境界,不是用来搞哲学搞学问的。是觉知境界,觉知存在的无限性与永恒性。止观(奢摩他):一身空,一身静,一身觉。空、静、觉是心本有,理解就能止、就能观。无我无物叫止,入三昧现空,千古一澄空。空时出现静,万籁俱静,观寂灭境界。静的同时出现觉,是万物一体的觉。《道德经》也有这境界叫:万物並作,吾以观复。千古澄空、万籁俱静是文学语言,是我兴起的发挥,是误导人的名相,不要当真。空、静、觉,其实就是戒、定、慧。

 

 

最重要的二个字,自性的性,与觉悟的觉。都是没有形状质地的,是无相的,而这二样东西是一切的起因,所以叫第一义谛,自性叫如来,觉悟叫菩提,因为有如来所以有觉智。开悟就是觉悟到自性的存在。就昰用自性觉知的这个功能,去找到自性本身。这情景据内行说,感觉就像老想不起一个字,苦苦想了一天想不起,也没字典,也没人可以问。突然间想起,一下明白,心开意解,这种瞬间的感觉就是悟。大悟就是自己找到自己,叫花开见佛,眀白宇宙真相。

 

意识一词的原义,人有八识,前五识是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五识归心是意,第六识叫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即自我意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宇宙全息仓库。所以哲学中的意识一词是断章取义。法相宗的觉悟大法叫转识成智。就是把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把第七识我识转为平等性智。六七识转智成时,前五识自动成为成所作智,第八识如来藏自动转为大圆镜智,就能觉悟成功。佛性就是人心,被迷惑封印。所以佛不是向外求的,离开自己的心没有佛,佛也不是求不是修,即心即佛,只需觉醒。悟字是吾心二字合成,觉悟是吾心觉醒的意思,觉悟了你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觉悟的人。

 

戒的真实义是:清凉、安定、清净、寂灭,叫心戒四义。寂灭的理解,需要举例:灯的开关是明灭,开就亮,关就灭。寂灭是没有灯,没有灯的那种不亮。寂灭又叫寂照,既没有生就不存在死的那种状态。那种状态就是无限性,也叫永恒。能想象无限性是一种伟大的能力,许多人无法想象无限性,不能理解无始无终,无法接受没有边界。无量意就是一,没有二,二是始灭、大小、是非、好坏……无量梵语是阿弥陀,阿弥陀佛就是无量。无量光,无量寿,光是空间,寿是时间。(这段话很重要,后面还会说一遍。)

 

追求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有三重境。凡夫的常乐我净,以不变为常,以得到为乐,以肉身为我,以满足为心净。小乘佛法的常乐我净是凡夫的反面,无常,苦,无我,不净。大乘境界的常乐我净是:自性本常叫真常,自性本乐叫真乐,自性本有叫真我,自性本净叫真净。觉悟后,才现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二是不了义,是有为法,不是真理。真理是一,没有对立,是了义,是无为法,是人本来就有的自性。所以心的觉悟之法是无为法,是无上妙法,不是“二”的思维,没有对立。只有不二才能明白宇宙真相,其它都是浪费时间而已。

 

六祖说禅坐:心空(诸法空相)叫禅,心寂(不生不灭)叫坐。心不空寂装模作样的坐是病不是禅,心能空寂坐卧行立就是禅定,不须坐。离开心求佛法是兔子头上寻羊角。一切形式主义都不是正法。像法表法是不得已,是指月的手指,手指不是月。六祖原话:无生无灭,清净。

 

佛法的基础,是正知见。真实世界是永恒的意识世界(心境),无生灭多维境界。物质世界三维空间只是幻影(空),是有生灭的世界,是不永恒的,不永恒就是假的。这叫正知见。以为三维世界真实存叫颠倒见,也叫邪见。邪不是邪恶,是看错了的意思。正知见,佛知见,正见,三昧,三摩地,般若是同一个意思。般若智慧就是正知见。把颠倒见转为正知见就叫回头是岸。正知见不是消极出世,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用现代语境来说,是进入高维度时空的门。低维度时空的局限,生老病死、六道轮回,要摆脱就要进入高维度,发现真相叫做觉悟。进入高维度的唯一通道就是心,所以佛法是心法,是无上甚深之法。是第一等人的事业,并非剃头吃素做和尚那么简单。世界还是同一世界,频道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

 

 

你所有的梦里都有你,为什么?因为梦是你做的。梦中山河大地各种场景都是你自带的幻像。另,你所有的记忆都有你,因为是你在活,心念从你而起,而一切又从心念而起,世界是你的心亲生的世界,你的世界你作主。这叫大担当,叫担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担当我心即佛。王阳明“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说的就是这个。儒家理学的“心外无理,心即是理”说的也是这个。佛家最彻底,心外无法(一切事物),心之外的无也是心的“领地”。

 

 

空。色不异空的空,是说幻像。不是口袋空空的那种,也不是物质无限分,原子质子夸克最后没有,这是析空。幻像的空非有非无。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幻像的空是缘起就性空,当体就是空,看似有实则无。色不异空是说物质世界是幻像,如海市蜃楼。

 

 

为什么烦恼即菩提?佛性就是生命的灵性觉知,能痛能痒能思考都是因为有佛性。烦恼不是佛性,但因为有佛性才能产生烦恼,如果不会痛,或者不会烦恼,就是佛性被障碍不能显现。所以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佛性的觉知。痛即是菩提,痒即菩提,活着举手投足皆菩提。所以古代大德有名句子:青青翠竹莫非真如,郁郁黄花都是般若。你能看见翠竹黄花都是佛性在你身上体现,竹子能翠黄花能黄也是佛性体现。

 

禅宗公案:梅子熟了。马祖道一座下有弟子叫大梅。马祖传他心法:即心即佛(你的心就是佛)。叫他时时受持,不要动摇。几年后马祖要考试下大梅动摇了没有,就叫小徒弟给大梅传话:师父心法更新了,现在叫非心非佛。大梅听了骂:这个老匹夫,一会即心即佛,一会非心非心。现在不用他教,我已经知道即心即佛了。师弟回去对师父说,师兄骂你老匹夫,不用你教他也知道是即心即佛。马祖道一说:梅子熟了。

 

再重复一次:你在活,心念从你而起,一切又从心念而起,世界是你的心亲生的世界,你的世界你作主。担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心即佛。

 

心本来就在,找心不要想,要观,观也叫照。观本来就有的存在,就是观自在。你就读懂《心经》了。镜子照东西镜子会不会想?不用想。没见过想一想再显见你脸的镜子,瞬间所显,再高明的画家都比不上。心也有这种功能,叫大圆镜智。

 

不二的奇迹。世界就是见识,见识就是世界,见识之外无世界,你跟蚯蚓讲彩虹,它没眼睛不知道什么是颜色,彩虹在蚯蚓世界不存在。所以心外无物。心是能觉知(有感觉能力),物是所觉知(被感觉),能与所是二。如果不二归一,心就是物,物就是心。这时知一切知。简单如自己知道自己。这种知就是佛境界知。是人人本来就有而被屏蔽的能力。

 

好东西本真,不作意。作意是古人日常语,作是做作,意是故意。一作意就等而下之,背道而驰。古代祖师大德个个天真自然。禅宗祖师大德们开悟的公案,常令世人误解,以为闻香听声音、以为棒打吆喝都能开悟,形同儿戏十分容易。其实不是,比如果子熟透,捧打摇落只是摘取的方式,重点是你得先把果子养熟透。唐朝黄蘖禅师诗云:不经一番切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黄庭坚拜晦堂禅师为师,晦堂叫他参孔子一句话:二三子,吾无隐乎尔。(同学们,我毫无保留都教给了你们)。黄庭坚参了一段时间后,没参出什么。心想我烂熟四书五经,来这学佛,却叫我参《论语》,觉得浪费时间,就辞别回去了,路上寻思:晦堂一代高僧,坐下弟子五百,既叫我参必有缘由。于是又转头回去,想去再问问究竟。时夏秋之季,庭中桂林盛开,晦堂禅师问黄庭坚:闻到桂花了吗?闻到了,真香啊!晦堂大喊:闻到这桂花香味的是谁?黄庭坚心下一凛豁然开朗,立即贯通,跪下痛哭流涕。古人的人生追求,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从前认为古人每天阶级斗争,路有冻死骨,农民起义,四大发明些低科技日用品,写诗词诉苦发牢骚。如今以为古人每天本宫本君主还有朕,宫斗谈情吃醋。其实古人的追求其深度今人根本望尘莫及。

 

念阿弥陀佛好了,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的心法:阿弥陀佛的意思,阿是无,弥陀是量,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光是空间,寿是时间。超越时空。口念阿弥陀佛佛号时,心念起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唤醒你内心的无限性。可以默念。最适合现代人的方便法门。时空无限性的想象就是摩诃,心里经常摩诃有大功德。

 

悟无生。木头中没有火,木头钻木头有了火,火把木头烧光,没有了木头也没有了火。火的这种无来无去的存在叫如来,也叫无生。(《圆觉经》佛陀答普贤问)。梦参:梦里的山河大地,并没有真山河大地,是自己心的幻化。梦境就是心境,心境就是梦境。心境与梦境是一,不是二。人生真相也是梦境。现实世界也是自己的心境变幻。心境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心境,是一不是二。明心见性的无上妙法为什么东来,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天生有天人合一思想,很容易接受这个。现代难了,说现实是幻觉,不骂你都算有慧根。

 

发菩提心就是六祖惠能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正知见,正确的知见是诸法空相,认为世界万物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一种超越有无的存在,叫空。直心叫文殊智。深心是方向正确后,油门一脚到底的行动力,深心叫普贤行。大悲心是文殊智慧普贤行时,觉知万物一体,感知所有众生的所有苦,而起的大悲心,象征为观音菩萨。

 

一真。一切都是空相,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一切精神是梦幻泡影,想梦幻泡影的也是梦幻泡影,一遍二遍三遍,叫三遣(普贤老师说重要的话说三遍),连梦幻泡影也没了时,谁还在?那个最后在问在答的叫唯一真,水落石出是佛在。

 

觉。既不是物质又不是精神的存在是觉,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的也是觉。佛的意思就是觉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是无上正等正觉。宇宙就是觉。觉无形无象,觉无所不能,觉具有无限性。觉无始无终。觉性就是佛性,人人都有觉知的能力,所以人人都有佛性。

 

心与物

 

存在是被知觉

 

想像是遥远的存在

怀念是久远的存在

记得是不远的存在

看见是眼前的存在

 

如果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就不能想像

无法怀念

不会记得

不能在眼前

 

只有被知觉

才是唯一能证明你存在的存在

 

宴然而坐(怎么爽快怎么坐),观自己身心空无一物,叫观自在。不是想,要用觉,要用观,要用照。一切根本所在,真相就是空无一物,是无生状态,是寂灭状态,是涅槃状态,这种空寂叫永恒,叫真如,真如就是本无。《圆觉经》中佛答文殊菩萨:知是空花即圆觉。既是空花,佛答普贤菩萨:知幻即离,知离即觉。既是幻觉,佛答普眼菩萨(观自在、观音):宴然而坐观身心假,观身心幻,观身心觉叫奢摩他(止观)。

 

达摩老祖坐船从印度到广州后,未见梁武帝前一直在南方寻找机缘,其间在浙江传过一个民间人士禅法,这人就是东阳义乌的傅大士,这一脉后世称为维摩禅,维摩诘是佛陀在家弟子,维摩禅就是在家人居士禅。傅大士留有偈: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自己对自己会不会只认衣冠不认人?会。这一百年来的常识认为,“我”就是肉体。其实肉体只是“我”的衣冠。所有生命的存在形式都是心灵觉知,灵知永恒,肉身是阶段性寄居体。宇宙就是心灵体,物质宇宙是心灵宇宙的肉身,物质宇宙也会阶段性坏灭,心灵宇宙永恒。“我”心灵与宇宙心灵与其它生命的心灵是同一的东西,所以纠正误认衣冠为我的颠倒见后,你与宇宙万物一体同觉。

 

 

四无量心:慈         舍。大慈心是弥勒,大悲心是观音,但慈悲心在世间有种子,慈悲心一动,立竿见影佛性回归,如果正确就会原原不断涌出法喜。舍是利他心,慈悲利他,慈悲喜舍四种情感其实是一,就是弘一法师的悲欣交集

 

丹霞禅师与庞蕴居士年轻时是同窗好友,一起中举人,一起赴京去考进士,半途旅店里遇一异人,说:功名有什么好考,又不能了生死。二人觉得很对,于是一人出家为僧,一个在家修行,双双修成正果。丹霞千余年来无人不晓的原因是他劈佛,隆冬,丹霞游方夜宿小寺,很冷,就到大殿上找来佛像劈了生火,方丈闻讯赶来:你想干什么?丹霞说,想看看佛像能不能烧出舍利。木头怎么会有舍利。丹霞说:那我在用木头取暖。方丈言下大悟。

 

六度:舍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都是心法。舍施是无相布施,不要太自私,自私到一毛不拔,叫铁围山,就是地狱所在地。持戒是心戒(清凉戒):凊净、安定、安稳、寂灭。忍辱是无我,《金刚经》: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忍就是无我。精进般若禅定更是心法了。无明,见识颠倒叫无明。以为有“我,人,众生,寿者”叫四颠倒,核心无明是“我”执,无“我”这种妄念后,自然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等区别。

 

如来是水,你我是冰,波,雨,雪。众生都有如来佛性,因为冰、波、雨、雪都是水。开悟就是见水,化冰成水叫成佛。世界真相是绝对的空相,这个空相一无所有,但有知觉与灵性(佛性),简单说宇宙以知觉与信息的形式存在,实相只是一种成像。

 

重点:每个人都装备有与宇宙一样的知觉功能,并存储着宇宙的所有信息(如来藏,沉睡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功能打开就叫觉悟,叫佛。没打开就叫凡夫。实相无相是什么意思?真相是没有相,是空,还不是一般的空,是毕竟空,是究竟空,空无可空,空到底,寂灭,没出现过一样的没有。然后只剩下廊然还在的知觉,这就是实相。能到这里,就叫禅那。

 

真相不是相。佛经中的无、空这样的表达都是超越的意思,不是有的反面。二元对立世界才有反面,真相世界没二元对立,是一的境界,真相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是一种不是相的存在。

 

圆觉三观中的禅那,是观中。观想万物空无,身心空无,全部空无之后,最后空无可空的那个觉知,若有若无观那个觉知,这就是禅那。没有其他形式,做对了会内发寂静轻安,就可顺这个固定下来。没出现轻安就当是休息了一会。禅那就是观自在,观的那个觉知,就是我的佛性,观佛性自在,就是《心经》开卷的观自在。

 

一真也叫中观,就是禅那。其实心法很简单,一超到底观想万物皆空,只剩一个灵觉,灵觉也空,念空的念也空,一直到空无可空,观这个就叫观自在。

 

佛法认为:一切有为都有生灭,凡要生灭的都是假。不会生灭永恒的才是真。这世上有不会生灭永恒的东西吗?有,且是唯一,就是如来的(本来的)、真如的(真正的),你肉身之中暂存的那个真我,也叫佛性。

 

无限性不是只有无限大,还有无限小,光观想大或者小都是落二边,是观中,观心。无限性是心的无限性。念头不要重,苏东坡言:著力即差。就一个道理这样。大乘佛法就是个观念,观念明白就行,不是靠修的。明白即心即佛,修就是头上安头。

 

太极的太是大字与一点,大是大而无外,点是小而无内,宏观与微观的总和叫“太”,佛经把“心”的这种无限性叫摩诃,菩萨摩诃薩就是心的无限性。那么生太极的无极是什么,无极就是空,就是无,就是佛性也叫自性。

 

“忍无可忍”没东西让你忍。忍辱波罗蜜的忍辱,必须无可忍,如果有所忍,是积累,有一天总会暴发,不是真忍。没有忍的主体,也没忍的客体,叫忍无可忍。现在作为常用语意思正好反。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依的都是无为法,差别只是程度。无为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佛法。心法就是观念。佛法是一种观念,是什么样的观念呢?是破除一切观念的观念(包括破除佛法自己),所以叫无为法。排除一切有为,剩下的就是真理。无为一词出于老子的《道德经》,无为的为不是作为,是一种思维方式。佛家手里这一无为的思维方式就讲得很眀白,无相就是无为,物质就是有为,意识就是无为。其实老子的无为也是这意思。他至虚极守静笃就是奢摩他,万物并作就是一体同觉。老子《道德经》有同样的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做减法,减去一切造作,就是本来。

 

 

唐朝永嘉大师《证道歌》: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法身什么身?法身就是人人都有的慧命,心的“身”。肉身靠法身起作用,法身无所不能,法身不生不灭。你一直不认识你的法身是不是?你做过梦没?梦中的那个你就是你法身。

 

 

佛说“无我”,不是道德要求,也不是自欺欺人,是揭示真相。佛法认为“我”是一种自我认定,是“以为是”并不是“真是”。“我”可以被带偏,还可以“自以为”,还可以被洗脑,失忆后需要问别人“我是谁?”

 

鲁智深是《水浒》虚构人物,他觉悟时的偈自然也是虚构,但施耐庵一定是禅门中人,否则写不出这种句子:

平生不修善果,

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

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看破有二种,一种是寒心,吃了苦头心灰意冷,于是什么不在乎,这一种看破比没看破还糟。另一种是佛法正知见的看破,告诉你真相,种种一切都是电影、做梦那样的幻像,假的,不要看了《红楼梦》就以为自己是贾宝玉。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立场上说的,意思知与行不是二是一,心学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就是佛法中“六即佛”中的理即佛,明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明理。不明理修是无益的,真明白了就是修成了。

 

磨砖。马祖道一年轻未出道时有很好的禅坐功夫,就到名满天下的怀让禅师那去炫耀。他在怀让的庙外坐了七天七夜,纹丝不动。小和尚们都称赞不已,怀让听说后拿了一块砖头,在道一旁边磨,道一忍不住问:大师磨砖做什么?做镜子。砖岂可磨成镜子?你打坐岂可成佛?为了这句话的示下,道一侍奉怀让整整六年。

 

 

 

飞鸟影在地,

疑为空花落。

清明一壶酒,

共饮三生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六祖惠能听见这句就顿悟。什么意思呢?他的弟子永嘉玄觉解释道:

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照见五蕴皆空”——《心经》。

“照”不是看,是镜子映相一样的显现,心的觉知能力之一。如何获得“照”的能力?心静寂,进入到空性,空性中的无生境界就是寂,寂静到极至时“照”自然显现,当下就是照,叫寂照不二。

 

不敢担当“我心即佛”,难理解“心外无佛”。佛字是音译,梵文原意为觉悟者。担当佛其实就是担当觉悟,把佛字替换成觉,就明白了。觉悟靠心,心外无觉悟。为佛造像是像征,如来是无所从来,一直在的。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无量寿,是指无限时空。佛陀的法身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即心念能到达任何地方。

 

静心,你能静到什么份上?静心的最高程度是空寂,静到忘我不是空寂,空寂是“我不在”“没有人在这里坐着”,根本就没有我、坐、静、不静这种事。用这法子也可以治失眠。

 

自心(性)自己也无相,所以不可描述不能看见,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能够悟,六祖归纳为五方面:1何其自性,本自清净;2何其自性,本自俱足;3何其自性,本不动摇;4何其自性,本无生灭;5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如果你体会一下这五大功能,你会恍然大悟,这是在说宇宙,对的,宇宙就是心,宇宙就是意识,宇宙没有形状。

 

《金刚经》5000言讲无相二字,意思是不要执着相,相非本质。相是自心的投影,人世间三维时空的一切呈现(相),都是自心投影。自心是息。电视讯号(息)在黑白显示器是黑白的相,在彩色显示器是彩色的相,在三D是三D的相,在全息是全息的相,所有的呈现都不是真相,真相是信号(息) 息字折开就是自心,自心就是那个能呈现一切的如来。

 

万法归宗,一切唯心。没有心,知觉不到任何事物,知觉不到的东西是存在吗?有无数知觉不到的东西,那怕再多,存不存在靠知觉,没知觉到之前叫不存在,知觉到了之后叫存在。

 

把意识转为智慧,就是唯识宗的“转识成智”。人共有八识,只须转关键二识就可以八识共转。转第六识分别意识为“妙观察智”,妙观察就是空观察,妙就是空,分别而不生分别心,本质空的。转第七识自我意识为“平等性智”,淡化我执,万物一体,无差异即平等。六七二识转智后,会怎么样呢?第八识如来藏自动转为“大圆镜智”,眼耳鼻舌身五识自动转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超觉,大圆镜智是知天知地,知过去未来。

 

想读懂《心经》,先要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这是在说“性相一如”,任何事物都有性、相、用,比如金饭碗,金是性,碗是相,盛饭是用。比如雨、雪、冰、霜的形形色色是相,水是性。所以“雪即是水,水即是雪,雪不异水,水不异雪”。万物是相,其性是空,空不是无,是妙有,是超越,是真相与真理,是本体。

 

 

“不要脸”并不是说毁容,不是说相上的那张脸,不要的是心里的那张脸。无我、无相也一样,是说心里放下,不执着。

 

接近“空性”时,身心会起轻安。轻安有三种,由静入空叫奢摩他,感觉到的是寂静轻安;观幻入空叫三摩钵地,感觉到的是大悲轻安;直入入空的叫禅那,感觉到的是寂灭轻安。行、住、坐、卧不论什么形式,如果你感觉到了轻安,说明方向正确,经典明文有记,是经典给你印证,比名师靠谱。

 

三岁小孩背的唐诗,是高妙的静坐心法:《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与万径就是外境,孤舟笠翁就是心,寂然外境与心,守一。

 

永嘉大师《证道歌》千余年来都是热搜,因为自古觉悟者,觉悟后大多只有几句偈语谈感想,而永嘉的觉悟不仅六祖亲自印证,(自古都有自称觉悟之人,所以真觉悟必须得道者印证。)他的心得谈了二百六十多句,成为最长唐诗。读着读着如果其中一句契了心,就立即会产生醍醐灌顶感觉。

 

泯相澄神,白话文就是忘形得意。泯相才能澄神,忘形才能得意,身心二形俱忘,当下即得真意。就是“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人的记忆、思维、知觉功能,既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身体外面。是无处不在,又无处都不在。这个《楞严经》讲得很清楚。这种状态三维世界物质思维是不能理解的。以为意识产生于大脑是近二百年来人类最大的愚蠢。

 

佛就是觉,拜佛就是拜觉,你自己的觉不在外面。

公案:禅师讲法时,突然掐了尼姑一下,尼姑大吃一惊,说:原来你还有这个。禅师说:正是你有这个。这个什么个?这个是知觉,知觉即佛性。

 

道、禅、佛、心说的是一个东西:觉性。就是能让你知觉、思想、明白的那个。说清楚了不?庙里供的是象征,叫表法,也叫像法,真的在你自己身上。

道体(觉性)产生色、声、香、味、触五个基础感觉,又产生第六识意识,又产生第七识自我意识,又综合成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共八识,但八识都不能感知产生它们的道体(觉性),就像人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脸。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圆觉经》佛陀答第五位提问的清净慧菩萨的问题,核心内容就是“顺随觉性”,就是尽量少用意识与自我意识,让觉性(道体)自己显发。

 

 

为什么绝学无为?因为大道至简。凡是你听不懂做不到的都不是。佛说:真理不会难如用箭射天上的飞鸟,真理易如用箭射眼前的大地。没有人射不准大地,也没有人射大地需要培训学习与辛苦努力,根本就没有学不会这种事,只是你信不信而已。

“教外别传”,是说真理跟教无关,真理本来就存在,不是教造出来的。“不立文字”是说文字根本就不能表达,文字是人的产物,它根木就表达不了大道的意思。

 

一般说的开悟是指证悟,但证悟必须先理上有悟,认识上要先明理,所以六即佛中,第一就是理即佛。

 

小乘,大乘,上乘,无上乘。乘是交通工具,各种佛法是通往彼岸的各种乘,无上乘就是佛法中的天花板,“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就是八万四千种佛法中的天花板。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会心微笑,被后世称为禅的大法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就是如来藏,正法眼即真相与真理,什么真相呢:物质是虚幻不实的,意识(心)是真实永恒的。这样子的认知叫正法眼。涅槃就是永恒,妙心就是永恒的意识(心)。所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就是:宇宙是个意识(心)体,你的意识(心),就是宇宙的意识(心)。你领悟了这个就叫禅,你证悟(实际感知到)到这个,你就是觉者(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