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

标签:
花如掌灯杂谈 |
族兄方伦新先生八十高龄为本族编族谱,历时十年,洋洋洒洒写了一百多万字。我惭愧,期间只去参加过一次开会,仅在六年前去了一趟慈溪的方家河头寻祖。舟山的大沙方氏一支,四百年前从河头村搬来本岛岛西大沙的鹅鼻岭下碧石岩边安居,一族六房,衍今已有三千多人,成为舟山不大不小的一族。
从小在饭桌上常听父辈酒后说三北方家河头,说最多的是一首义门诗,能背出就可以在三北一宿二餐,还可领回来的路费。那首义门诗我父亲慎重其事地用歪歪斜斜的笔头记在一张纸上,拿出来给我看过,我没背过,相信这是一种说法,也不会无端跑去三北一试,朗朗地背一首诗,然后对上了暗号,让那里的人们以此认定你是方氏子孙。之所以津津乐道,给人以安慰的是有祖可认,走头无路时有处可去,虽然只有一宿二餐,但这已经非常让人有归属感。这首诗大沙方氏的子孙是都知道的,并且代代相传。
真正摸过去背诗认祖的人是族兄方伦新,大学毕业后他被打成右派,他逃走了,打成右派逃走的很少,事实是你逃无可逃,伦新兄那时年少,无处可逃就想到了传说中的那首诗,他真的找到三北方家河头,成了四百年来验证那首认祖义门诗的第一个人。我料想那首义门诗必是祖宗当初为怕子孙流落无依有急难时可备一用而写的,不料真的派上用场,方家河头立即相认,这一认不是一宿二餐,是整整收留了方伦新四年。
伦新兄从此成了方家河头与大沙方家的纽带,族中人常来常住,走亲戚一样。举凡大事,比如修祖堂编族谱都是二地共议,伦新兄的一百万字族谱,不只是大沙方氏脉络,他是从初祖河南方山的方雷写起的,当然重头是浙东这一支的六桂堂,恰巧大沙这一支也是一祖六子,是小六桂堂。伦新兄为族谱定稿事约我明天一同去慈溪,方家河头村现在被宁波市政府认定为千年古村,我有些懒得去,族侄永又来了电话,得再好好想一想。
卵子一根筋,派起来都是亲。路有弯阔水要断,世世代代靠卵。祖宗祖字的且,就是男性生殖器。
方家河头祖堂前的八百岁银杏
保存完好的古村
祖上来明州任刺史,任满后发现此处山水大好,就住了下来。
村中私塾,起名兰屿,不料后代中真有种兰花的子孙,叫花如掌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