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云洞兰僧

(2014-11-02 13:40:22)
标签:

佛学

分类: 雨是水尘埃(杂记)




       普陀山也有荒无人烟的地方。四大佛教名山,普陀洛迦的香火之旺据说要超过五台、九华、峨嵋之和,12、5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正经买门票的游客每年六百多万,节假日动辄几万人在岛上,三大香期岛上都是人,十几几十万。如果台风天没一个香客,岛上四千原住民及僧尼部队与工作人员也有上万人。弹丸之地的普陀山已经没有淡旺季,人多如沙滩中的沙,山上的树。

 


       普陀山的树得特别说一说,舟山林业界前辈卢小根先生,历时十八年,对普陀山的古木进行拍照登记建档,选编了一本图册《普陀山古木遗存》,都是四百年以上的树,香樟、香枫、罗汉松,最老的一千多岁。我一直把普陀山的古树看作修行的罗汉,一个生命几百经千年不移不挪,在普陀山立定而年年青枝绿叶,不是修行干什么?全世界没有一个小岛能长这么多的老树古木,海岛每年的台风摧枯拉朽海水泼天,近海咫尺的几百年的古木深根会触到海水,而树居然能这么茂盛地生长。竹也那么茂盛地生长,紫竹林,灌木也那么茂盛,开馨香的小白花,因而有白华山。又多野生茶树,茶山那地方,茶树野生了一座山,因而普陀山有佛茶。草也那么茂盛,多野生水仙与兰草,都是祥瑞芳香的。

 


       人迹罕至的地方叫白云洞。普陀山的地形一直被描述为苍龙卧海,因此早在唐末佛教开山前就有葛洪梅福等道家的方士隐居修炼,据说葛洪的《抱朴子》就是在普陀山写的。白云洞在龙脊的西边,面朝莲花洋,对着本岛的塘头,乱石垒垒陡峭的山坡。所谓洞是白垩纪造山巨大花岗石滚落时相垒而成的石罅,普陀山的洞都是这种石叠的空隙,不是腹地深广的溶洞,也不是凿山开石的石室,只是草率地能躲风避雨仅可容身的像洞的地方。巨石上摩崖石刻四字:飞云白在。端庄厚重手笔非凡。没有题款,不知何人何朝代书写刻石。旁边半亩平地二间筑了垣墙的石屋。

 


       十年前普陀观音文化节,在白华楼举行过一次兰展,时任普陀山方丈的戒忍大和尚,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是一个普陀山种兰花的和尚。这人原是上海的富家子弟,从英国留学回来后适逢抗战暴发,面对生灵涂炭时势艰难,看破了红尘,跑到普陀山来出家,他也不到大寺大庙,躲到人迹不到的白云洞,洞外自己搭了茅棚,一个人修行。那时的白云洞边长满兰草,他修行之余就种兰,他的独人茅棚被人叫做白云庵,他被人称作白云洞兰僧。许多年后,有樵夫想讨口水喝,进去发现和尚早已在床上坐化,桌上压着一张落满灰尘的纸,上面写着:床的四脚下垫着四元银元,有缘人把和尚尸骸收拾了,银元作为酬谢。戒忍的师父见过兰僧,戒忍大和尚是许多年后说起白云洞听他师父讲的。

 


       这个故事被我写在2008年花城出版的长篇小说《奇花》里,兰界的朋友都知道普陀山从前有个兰僧。一直有想寻访白云洞的愿望,但山上找一个荒芜了的地方没人识途。有一个上普陀山做上门女婿的文友洪波雷,有考证癖,长居山上闲暇爬遍普陀山,问起他白云洞的位置,他知道。白云洞如今住着一位老人,非僧非道的打扮,是从小在普陀山长大的村民,是个居士,晚年吃斋念佛,一个人跑到白云洞清修来了。没有任何建筑,连茅棚也没有,就石洞口筑了堵墙,她说她已住了十多年。石桌上有二盆丰荗的兰花,是春兰。白云洞附近没有了野生兰草,树的浓荫太密已不能使兰花野生,这二缸兰草种得满缸草碧绿累累花苞。后来有人告诉我,老人是我们普陀山一位兰友的母亲。

 

关于云,明朝文人陈继儒在普陀山有一首写给山僧朗切的诗:俗侣去,闲云留,水洗耳,石点头。水洗耳是许由的典故,舜要让位给民间贤人许由,许由听了赶紧用水洗耳朵,这是行为艺术,许由的意思是舜帝这话不干净,他这样的只愿做人不做帝。石点头是说不但众生有佛性,顽石也有。白云洞多顽石且都有点头状。十年里想象中的白云洞一直是碧海青天的样子,原本打算带一棵兰草来种在洞外的山上,不料临出门时忘了。


 

 白云洞兰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忘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