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寂寞的热闹

(2013-03-03 12:27:24)
分类: 雨是水尘埃(杂记)


   《故乡有灵》上架近二个月,百度搜索这本书有了一万多条信息,谷歌有了十四万条信息,各地报纸与大型网站还在推介转载发酵,内容大概一样,什么“慢一生静三拍”、“在字句间重觅炊烟与大地”、“一本怀旧的散文集”。书变成了故乡热,曾争执过的书名,《荒村旧事录》完败,《故乡有灵》完胜。人们的热情都奔故乡而去,而不是书。就像当当上的一条评论,儿子给年迈的父亲买了一本《故乡有灵》,问父亲读后感,回答说: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槐树该大了不少啊…。说着刷地流下泪来。在这样的情绪下,《故乡有灵》的书本成了符号,摸一摸就够了,读不读是次要的。

 

一本需要潜心静读的书,在这么一个连思乡都草率与符号式的社会,安静的文字,作者知道悖时,难免买椟还珠式的落寞。《故乡有灵》的每一篇都是一个意像,作者用的是文字以外的笔法,用字在造境,境由心生。中国的古人,知道汉文字的美学意义,文章是讲质地与气韵的,我觉着白话文也应当一样,这是一种传承,不要忽略文字的根本。所以老玉米所说是对的:写作者必须对文字有所贡献。而汪曾祺先生说:回归传统。许多人并不知道气韵生动是要紧所在,因而没法入门。

 

唱与呐喊自有歌曲与口号,文字的唱与呐喊是脱力,只说明作者的底子很粗糙。兰人浇水是看兰叶的,一看兰草的精气神就知道浇与不浇,中国文人画看你手段只看撇兰,三笔,线条中有没有“意思”。所以许多画家不敢画兰,功夫只在简单里。

 

因为在意这样的呵护,《故乡有灵》的篇幅无法化开去,无法大气,只是小品。化开去会大而无当,失去分寸间的灵动自在。有一位书评者读了说:太淡了。

 

淡而无味,无味是原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凹里
后一篇:低血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