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
(2009-01-31 13:54:38)
标签:
灶台荒村白粥风箱肉粥灶洞美食 |
分类: 《僻壤》(随忆集) |
粥
荒村旧事录52
民居三合或四合的房屋,拐角处相连相通,叫舍头。舍头是屋的拐弯,栓子复杂如伞的骨架,撑起栓面的柱子如伞柄,叫雨伞柱。黑瓦片像黑色的鱼鳞,屋顶有烟囱,烟色比瓦色浅一些。雨里,檐瓦细细流水,烟突袅袅吐烟,大小如指甲的“吃饭花”,五颜六色的在墙头雨边的瓦盆里,密密地开花。江南梅雨季,黄昏湿漉漉,晚饭时节。
雨伞柱下的舍头,是灶间。灶用砖土垒成,灶台高及成人的腰,宽大能按下二眼大铁锅,二眼之间按一个小汤锅,煨水的。荒村的锅盖如帽,木板箍成,这就高出灶台而突兀,锅盖掀起夹,水雾满灶台。坐人烧火的灶洞旁边叫灶营岗,“灶营岗”与灶台之间有如墙的隔,朝灶台一面镂空,放油瓶盐罐等顺手的杂物。这“灶隔”靠墙的一头,就是窜到屋顶的烟囱了。烟囱下边做有土龛,供了灶王爷,龛前有简单的香案,常年插满点完后的香棒。灶是严肃的,做得力所能及地精致,民间泥瓦匠的手艺看砌灶,打出来的灶旺还是不旺。
灶前一侧就是水缸,大水缸,一小半座在地下,水面浮着瓢,养有几条水鱼食腐净缸底。灶后“灶营岗”的一侧是灰缸,放灶洞里畚出来的灰烬。紧挨灶洞的是长方形的木制的风箱,拉风箱,风箱“的括的括”地响,灶火便“呼啦呼啦”地窜,这是灶的热闹。
山上的茅草树枝都是柴,有时也有稻禾作物的秸,灶洞里一把一把地喂,火舌窜出来,把灶壁舔得墨黑,锅底也墨黑,铁火叉拨柴用的,还记得铁火丫吗?
冷天就往“灶营岗”里钻,靠着柴禾,就着火光,无太阳可晒的日子,这里最温暖。
粥就煨在灰缸。灰缸的冷灰里扒一大洞,倒一畚柴末子,热灰从灶洞清出来,铺柴末子上,坐一个瓦粥罐,盖上冷灰,暗火煨一夜。
白粥只是米,一罐水,罐底沉一把粳米。隔夜就是一罐白粥,米粒稠成了汁,罐口沿上粥汁一干,蝉羽似的粥纸。白粥色如玉,煨出来的香味,明火煮的粥里没有。
南瓜小米煨,粥是黄色,香味会飘逸,闻到的人不问就知道,这是南瓜粥。南瓜粥如能加糖,这就侈糜了,一般是不能,好在南瓜也有一些清甜在。
煨肉粥,要刚好有肉又生病,就不能碰到几次。肉粥最香羊肉粥,浓香溢满穷日子,村口都能闻得到,拌炒盐,喝了心胃内里都暖和,滋味不用说,这样煨出来的粥,补人好过参汤燕窝。
灰缸煨出来的粥,最怀念的是碗豆蕃茹粥。蕃茹干和碗豆,是土物,味性也是契合的,香是岁月滋味,豆入口即化,蕃茹烂得只剩糖汁,粥明黄略暗红,捧着坐在门槛上吃,常年累月吃不厌。
荒村的吃饭花,是一种每天吃饭时节就开的草花,有的人家种了放在瓦檐上。花草知人事,吃饭花不香,花开时有饭香,饭香是吃饭花开花借的人间烟火的香。